1、不翼而飞
2、韦编三绝
不翼而飞
【解释】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出处】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示例】
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了。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语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东西不见了或消息传得快
【近义词】
不胫而走、不知去向
【反义词】
原封不动、失而复得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
bù yì ér fēi
[释义] 翼:翅膀;不翼:没有翅膀。没有翅膀就飞走了。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作“无翼而飞”。
[语出] 《管子·戒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翼;不能写作“冀”。
[近义] 不胫而走 不知去向
[反义] 原封不动 失而复得
[用法] 用于东西被窃;消息传播迅速。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见“不胫而走”(93页)。
[例句]
①那些优美动听的歌曲;一经首唱;便~;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②我的手表放在桌上;怎么~了?
[英译] spread fast;vanish all of a sudden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句]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不翼而飞~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