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山锣鼓以锣、鼓、钹及锁呐为基调,间以丝竹,音响雄壮,旋律激荡奔放,气氛极为热烈,具有鲜明海岛特色。解放后这一民间艺术,经过加工改进慢慢地搬上了舞台。主要作品有《渔舟凯歌》、《东海渔歌》、《渔民欢乐》等。
2、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船渔工号子的总称,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
3、跳蚤会,又名跳灶会,系流传于舟山白泉的民俗舞蹈,因舞姿如跳蚤和妇女跳到灶上撒尿就能灭火的传说而得名。它的形式是男女对舞,男饰济公,女扮火神(男扮女装其装为红衣绿裤),意为“济公斗火神”。
4、唱蓬蓬即唱新闻,指乐师借助伴奏,将时事新闻和评论说唱给众人听,并获取一定的报酬。
5、祭海。渔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烧化疏牒,俗称“行文书”。然后由老大将杯中酒与盘中肉抛入大海,称“酬游魂”,以求出海打鱼时平安无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舟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舟山渔民号子
普陀四面濒海,岛民开门见海,出岛坐船,终年以岛为家,与大海做伴,婚事新办丧嫁娶,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海,离不开岛,古往今来,形成了奇特悲壮的渔岛婚丧文化。
(一) 奇特的婚嫁礼俗
作为普陀的女了在婚礼上是十分自豪的。普陀人的女子有新婚三日王的规矩。相传在宋朝高宗时,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舟山女子江姑,下旨凡舟山女子出嫁,可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坐花轿,举大宫灯,扬布褴旗,吹吹的打热闹三天。
普陀人迎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卤(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这一天,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示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
迎亲时,以随民嫂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匠劳作用的三脚凳),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
普陀人闹新房是非常特别的。新婚三日内,在晚上亲朋好友可潜入洞房取走东西,第二天向新郎新娘索取糖果、香烟和散钱后,再将物件归还他们。这也是吵房,当你来到舟山参加朋友的婚礼时,,请别忘了到洞房中取一件小小的物件,第二天讨一些喜糖,那才是一种快乐呢。
(二) 丧葬习俗
“国之大事,祀居其一。”在中国人的各项仪礼中,葬礼是内容最为复杂的一项礼仪。哭泣有法,吊丧有序,祭文有辞,出殡有日,墓地有规;其中又有招魂、超度、沐浴、饭含、大敛、小敛之礼。上述之礼法的规模,都依死者生前的地位、等级、身份来决定。普陀岛上的居民世居大海之中,丧葬习俗基本与宁波等地相似,多为土葬,除与本岛想连的沈家门开行火葬的除外。但若是有海上遇难者,则显示出海岛猢的悲壮丧葬风俗。
一种是叫魂仪式。若是渔民、船工在海上殉难,七天内找到其尸体的,则由家人为死者举行较为简单的叫魂仪式。夜间,潮水起涨后,由遇难者亲友数人带上香烛到海边一烧,然后由一个人敲着锣,由死者之妻或兄弟等至亲,边缓缓走着边唤叫死者名字,唤着“海里冷冷嗬,X X 嗳,回屋里来嗬!”然后由死者儿女或其他至亲答应“回来了!”如此边叫应边走,一直迎海边走到家。
另一种是招魂仪式。如果七天内未能找到海上遇难者尸体,就要举行招魂仪式,这种仪式较前“叫魂”仪式隆重,而且气氛更为凄惨。招魂仪式在夜间进行。在涨潮时分,遇难者亲属打着灯笼火把,点燃香烛,业到海边,将一束预先扎制的草把供奉起来,然后众人一齐面朝大海跪下遥拜,并按各自与遇难者的关系与辈份,一齐呼唤遇难者:“X X 嗳,海里冷冷嗬,回屋里来嗬!”再由男性亲人身背着海边举行招魂仪式祭过的“草把”,一步一叩地走回家,一个夜晚要反复举行三次这种仪式。待这种招魂仪式结束后,便于工作由遇难者亲人,把祭过的草把改制成为“草人”,尔后穿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再把象征“灵魂”的物件安放于“草人”胸前,人棺后抬到墓地安葬。草人安葬后若又找到遇难者尸体,即取出草人焚烧后再安葬尸体。
过去,由于船上缺乏安全设施,加之多是小型木帆船,面对风浪袭击和各种海上的自然灾害,渔民或船工缺乏抗御能力,海上遇难事故的隐患时有发生,往往是船翻人亡,连尸体都找不到,故有“嵊山箱子岙,十口棺材九口草”之说。解放后渔民、船工海上生产、航行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生命财产基本得到保障。但若遇上意外海难事故,这种“叫魂”与“招魂”的风俗习惯还在袭用着,生者以此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舟山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时称甬东,属于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属会稽郡贸阝县,隋开皇九年(589)归句章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首置翁山县,隶属明州。北宋因王安石奏请改为昌国县。元代后升为昌国州。明洪武二年(1369)仍降为县。明洪武十九年(1388)实行海禁后,历经几次徙民,使舟山在长达数百年中几成荒岛。康熙二十七年(1688)才重置定海县,召民开垦,逐渐发展。现今舟山市下辖定海、普陀、岱山、嵊泗两区两县,面积502平方公里,1390个岛屿,人口100万。舟山本岛是我国的第四大岛,舟山市是我国唯一的海岛地级市。
有人说,舟山由于是群岛之地,所以舟山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其实不然。舟山文化既有海洋文化的一面,又有大陆传统文化的一面。换言之,舟山文化具有两重性。下面,我们从舟山的民俗文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舟山文化,首先表现为大陆传统文化在这里的延伸。从舟山已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来看,舟山文明源于河姆渡文明。如,十字路遗址,在今定海白泉十字路东,面积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1975年,出土条形石石奔、舌状石斧、扁圆石纺轮等,皆磨制。陶器有夹沙红陶绳纹釜、鼎、灰陶圆孔豆、指揍纹缺罐牛鼻形器耳、鸟形盏等。质粗松、火候低,经鉴定,与河姆渡第二层文化相似,距今约5500年。唐家墩遗址,在定海马岙乡唐家墩,面积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77年,出土夹沙红陶小口圆腹环底罐、釜,灰陶平底盘,三角形器足等。多素面,少数饰绳纹、弦纹。石器有斧、石石奔、犁、簇等,皆磨制。经鉴定,同良渚文化后期,距今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大柏树墩遗址,在马岙乡三胜村安家窑厂旁,面积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出土夹沙红陶、泥质灰陶釜、罐、纺轮、鳍形鼎足及石斧、石石奔、石簇、石凿等,与唐家墩遗址同期。出土文物藏舟山博物馆。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舟山的先民同大陆的先民一样,主要是农耕文明。对于浩瀚无比的海洋,先民们还没有能力征服。
从舟山的民情风俗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舟山的许多风俗几乎与大陆无异。如,挂春牛图,立春时,农家贴春牛图,象征一年农事开始。又如旧式婚礼。婚姻讲门当户对,有“墙门对墙门(富户),篱笆对篱笆(穷户)”之说。先由媒人游说双方父母,男方备礼向女方询问生辰,叫“请庚帖”。女方同意,则用红纸写明生辰送男方,叫“过帖”。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合则定亲。媒人持婚书及定亲礼至女方,叫“下定”,女方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备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和衣料)等送女方,女方回礼物称“发送”。婚前,男方送凤冠霞帔给女方,搬取女方嫁妆,叫“搬嫁妆”。新娘请“送娘”绞面,叫“开面”,办开面酒,宴请亲友。男方花轿、乐队至女家,女方故意阻拦,男方送“红包”让进门,叫“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表示不忘养育之恩。遂由兄弟“抱上轿”或“领上轿”,母亲在轿前泼一碗水,示意“嫁女如泼水,永不收回”。花轿所过路名须趋吉避凶,城区花轿均过状元桥,讨吉利。花轿至男家,新郎要跨过“马鞍”,步入堂屋,叫“跨鞍入华堂”,行“拜堂”礼。拜堂毕,新郎新娘踩麻袋入洞房,2只麻袋轮番向前移动,叫“传代”。临产前,娘家备婴儿襁褓衣物关婿家,叫“催生”。产后,娘家送鸡、蛋、肉、黄糖、面条、红枣、桂圆等物给女儿补养身体,叫“送生姆羹”。婴儿出世,即向邻里乳母讨一匙奶汁,先喂一口黄连汤,示意“先苦后甜”。产后第三天在床前祭“床神”,也称“做床”。事后,用酒盏盛饭,上盖黄糖,分送邻居儿童,叫“相谅盏”。解放后,产妇多住医院生产,此习渐止。婴儿满月,设宴庆祝,称满月酒;外婆家及亲友送礼,婴儿剃满月头,撑伞抱出行走一圈。产妇未满月不出房门。婴儿满月后第一次去外婆家,鼻尖抹一点黑锅灰以“避邪”,俗称“乌鼻头管望外婆”。满周岁较满月更隆重,若长子,万大事庆贺。婴儿夜晚哭闹,不究原由,不请医生,写几张纸条云“天赤赤,地黄黄,小儿夜哭在娘房,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谓可治夜哭,至今仍有仿行。还有,七月七乞巧节,妇女用槿叶汁洗头,有“七七槿叶洗次头,一年到头勿会臭”之说。当夜,相传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年轻妇女多相聚月下“乞巧”,有的比穿针谁快,有的比水盆内数星星等。儿童腕上套有“端午笼”摘下扔于屋顶,意谓让喜鹊衔去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七月半,俗称“鬼节”、“中元节”。说七月十五日阴间敞开“鬼门关”,鬼魂回到人间。在津渡关卡设祭坛放焰口,用纸扎阎王、无常、童男童女、纸船、纸马等置坛旁,祭毕焚化,空中放天灯,水上放水灯,敬送神祗。路边悬蜈蚣旗,地上摆酒食,施舍野鬼。家家做羹饭,迎祭祖先。七月三十日“鬼门关”关闭,家家烧纸钱、插地香送鬼。解放后,此俗绝。重阳节,居民做团子祭祖及馈送亲友,女婿给岳父母送“重阳担”。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