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姓氏。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关于民族。 民族,指的是一群人觉得他们自己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nationality)的认知和感情。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实际上应该包括: 一、 汉族(也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 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 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哪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需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华夏族"是民族,"汉族"是民族,"中华民族"还是民族,这三个"民族"又没有单数复数之分,三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这是外国人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中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部落、部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合,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侮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之异。在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