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的草书为什么写的那么好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用功勤苦。怀素幼儿事佛,没有多少钱。为了节约用纸。他自种芭蕉万株,取叶代纸而书。
二、勤习书法,追仿不缀。写过的透笔成堆,埋于山下,号曰‘笔冢’。
三、拜访名师,广结书友。他长途跋涉从湖南到西安,结识了很多当官的和擅长书法的人,获见了他们珍藏的古代书法遗迹,大开眼界。
四、想象丰富。据说他“一观厦云随风,顿生笔意”自得草书真谛。
五、善于创造。如自叙帖里不仅含有楷书的内容,还把篆书笔法的宛转回环融入到草书中,形成了前人未有的独特风貌。
六、用笔注意方法。他写字的使转各有技巧,点画不雷同。无论转、折、顺、逆,还是留、纵、提、按都各有意态,变化万千。
七、结字艺术精湛。疏密、曲直、就让、引带、顾盼绝无生硬安排,而是随机应变,灵活布局,浑然一体。
所以他的草书写的好,受到当时不少名人的称赞。连李白也在诗中歌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暝鱼,笔锋扫尽山中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于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因为他妈把他生的好
因为他够狂够疯。。
怀素生长在这种浓厚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得他自幼就对书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东汉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被染黑;三国魏人钟繇昼夜习字,睡梦中还时常用手指在被子上比比划划,天长日久将被子磨穿;隋初和尚智永躲进小楼,三十年如一日地练字,秃笔成冢等故事,他都烂熟于胸。这些书坛上的精英就成了怀素学习的楷模。
怀素早年苦于无钱买纸,曾将一个漆盘和一块方形木板专门用来练字,随着岁月的流逝,木板和漆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的笔头堆积起来,就像当年智永禅师的“秃笔冢”,垒得犹如小山一般。后来,他又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办法,在寺后空地上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以叶代纸,日夜练习不辍。硕大的芭蕉撑起了无数把绿伞,覆盖了怀素居住的小屋,为他留下了一个充满绿意的宁静空间,怀素就在这绿色的天地里坐禅习字,神游书法艺术的王国。他还给小屋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绿天庵。
绿天庵中刻苦的学书生涯,为怀素日后超凡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芭蕉叶滑润的、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的笔触和点画。
学书其实和学禅一样,成功与否,就看“悟”的效果如何。犹如禅僧的参话头,未能参破之时,只觉得浑浑噩噩,昏天黑地,饭也不知香,睡也不识甜。此时,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令人大彻大悟的契机往往就出现了。
书法是一门艺术,它的创造和发挥,仅凭勤奋和书写材料触发的那一点点灵感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狂草来说,笔法和结构全无定式可言,每一次创作,每一个字的笔法和结构都必须根据特定瞬间中笔、墨、纸的条件,根据周围已经完成的结构形态见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