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红楼梦》是伟大的艺术;艺术是用来欣赏的。有体验者来欣赏。欣赏是一种经验的联想。经验的联想是一种感受。笔者在阅读《红楼梦》中有了强烈的感受。用自己的这种感受来解释和欣赏每一回《红楼梦》。既是感受,便有一种普及性;便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你我如果是处在相似的环境中生活,其生活的经验便有相似之处,其对《红楼梦》的感受也就有近似的地方。因此,本文的内容也就有可能获得你的共鸣。《红楼梦》一书是阳春白雪,所涵的内容和艺术意蕴可以说是一个汪洋大海。笔者的感受只能是这大海中的一滴水。这一滴水如能对你有用,使你从中获得了这部伟大名著的某种“味”,那就不胜荣幸了。
本文对每一回《红楼梦》,并不作一般性的面面俱到的介绍,而只是抓住某一点加以发挥。
序诗·调寄浪淘沙
妖书红楼梦,魅力无穷;百看千读意越浓。有何奥秘在其中?总想不通。
星辰昨夜风,心灵震动;混沌七窍一凿通。个中秘密有人知,爱在梦中。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宝玉是石头下凡。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他就是贾宝玉。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二是有个叫甄士隐的知识男士,有三岁的女孩英莲,视若掌上明珠。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士隐看那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醒来后就忘了此梦。不久,士隐的女儿失踪;家又遭火灾。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常在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爱上。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在一次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即贾宝玉生时从嘴里吐出来的那块玉。这是书上讲到的。这回目还有深一层的意思。“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作者在本回开头就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这“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是不好解释的。意思是说,作者所经历过的人生,是痛苦的、曲折的,怀才不遇,理想未能实现,幸而有闺中识他爱他,得以安慰,便来写这样的一部书。(也可能是这样:作者出身在一个大贵族家庭,接触了一大群闺中女子,熟悉她们的性格,所友者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有一人是他刻骨铭心爱的,是独一无二的,即书中的黛妙,——按:近日看了电视剧《曹雪芹》,即筠妹妹。这个灵的化身的筠妹妹!!这些爱,最终都成了梦,悲痛之后,要将它写成书,但又不能写真人真事,只好借题发挥,用艺术笔法写了红楼梦。通灵,有英译本作“精神之爱”,妙。
回目“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落魄之际(风尘),竟然有闺中小姐(虽然是丫头)爱上他。他很感激,写了诗,做了官后第一件事便是接他的爱。贾雨村虽坏,这一点又能引起读者的欣赏。(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体验,在倒霉之时,或在心灵失衡之际,有女性真正爱他)这“贾雨村”,是“假语村言”的谐音。是说这部《红楼梦》是用虚构的文学语言写成的。风尘怀闺秀,也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爱过自己的闺秀,要用文学语言为她们作传。
这“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意思是说,在那个腐败专制的时代,真正的有良知的正义人士,是受排斥的,只好隐居起来。而能够生存下来只能是像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
本回甄士隐的生活道路,即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是全书之纲。
红楼第一回
第一回,也是红楼梦最难读懂的一回。
1.女子写意。开篇第一段交代了本书的内容,即一群不寻常女子的故事。
曹老以他独特的视角,犀利的切入点,梦幻的笔法向我们展开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发现,原来一群奇女子的诗情画意,缱绻温柔的闺中事就可以再现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曹老从历史的一隅,已经找到了一个智点,并由它开始向我们铺张开一张美轮美奂的画面。
、.荒唐的故事由来、
A.字谜 字谜是曹老睿智的精华体现。
一段美丽且看似荒唐的补天漏石幻型于世的故事却在随后俏皮的脂批中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更为传奇的故事。
以为,看曹老的故事通常要剥离三层后方见其内核。第一层便是字谜。
B.漏石的嗟叹小相信其实漏石有超越其他顽石的补天能力。可它却在青梗峰摇首叹息。这便是曹老的嗟叹。
在现实面前,想要济世救人的曹老只能将他的不得志化成红楼一梦的荒唐言,希冀后人解开其中味,亦是对他对现实的洞察和真知,批判和抨击的理解和贡献。现在的曹老应长舒一口气,微感欣慰,后人已将此书视为瑰宝,捧读不已。bbs.guoxue.com-]8K-v-
】一僧一道】一僧一道乃是世间慧眼,却在漏石面前大谈世间荣华富贵。作为智者,他们岂能不知道世间的世态炎凉更有甚之?只因这些都是假 而一僧一道奉劝漏石的话才是真真之言。+曹老就是可以这样如此轻松的将真假变换于笔下。唯有对真的真知灼见,方才可如此游刃有余,综合交错。叹!叹!
此书的别致之处第一,年代若隐若现
对索隐派不甚了解,只是略知一二。想必此为曹老故事的第三层。曹老却以无碍之说,轻言带过。这种其实有意似无意正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第二,非庸俗的风花雪月
在这点上,足现曹老的睿智。他站在一个智高点上,鸟瞰眼下飞沙走石,屋棱片瓦,其实早有一番帷幄成竹在胸,其实曹老也是书写风花雪月之高手,文字笔法远卓越于他人。只是曹老能将此凝练,并提升到一个让我们叹为观止的高度。
于是,虽都是写女子,都是写缱绻之事,闺阁却透着不一样的熠熠光芒。
此风花雪月非彼风花雪月也。
第三,将理治寓于脂粉中。此乃前两点的点睛之笔。
.黛玉前身!
此时的曹老是一个细腻婉约的女子。他将一颗缠绵悱恻的种子撒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为之摇曳。绛红的血, 不聊生的病,纠结的愁肠,一生的眼泪
女子是水不为奇,女子是泪令人叹
此正印证了上一点的别致之处。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这样的一位女子,将要下世遇到转世的漏石,情节必是惊天地,泣鬼神。
到此,《石头记》的基本情况已经叙述完毕。
接着,曹老讲了一个甄士隐的故事。
甄士隐的遭遇是整个红楼梦的缩影。
这种写法十分独特。
对于一个故事而言,结局或者悬念是最重要的。而曹老却在开篇将故事的结局昭然若揭。就算我们对红楼的情节走向早已了然于心。但这丝毫不妨碍红楼成迷。
世间能如此这般让人反反复复读的书能有几多?
《红楼梦》第一回是全书的开篇回,是全书的总括,也是全书之纲。
一、内容提要
全回可综合为七大段交待了三桩事情。
七大段内容:一是作者的意向和书的要旨,二是顽石遇见了僧道,三是甄士隐白日做梦,四是甄士隐忽遇僧道,五是贾雨村看见婢女和赴京赶考,六是甄士隐家遭火灾,七是甄士隐出家。
三桩事情即:第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贾宝玉是顽石下凡,是“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在赤霞宫做了神瑛侍者,后因思慕凡间被一僧一道携去投胎做了人。他在赤霞宫的时候“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这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下凡,为了报达灌溉之恩,她便也跟着下凡来到了人间;二是甄士隐的出家。甄士隐住在姑苏城仁清巷的“葫芦庙”旁,是一乡宦之家,养三岁女儿叫英莲。一天,他“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梦中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士隐看那块美玉上镌有“通灵宝玉”四字。梦被霹雳惊醒后,抱着女儿英莲去玩,便遇到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因这僧道要英莲不给,那癞头和尚就念了四句谶语式的诗。不久,女儿失踪,家遭火灾,悲观厌世的甄士隐就跟跛足道人出了家;三是贾雨村做官。穷困潦倒的儒生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内”,因常于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看了几眼,便大动情心。后来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二、回目喻意
第一回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那天白日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这就是贾宝玉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生后一直挂在脖子上。“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隐去虚构故事、说些“假话”的意思。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竟有闺中女子看上他,赏识他,他非常感动,也动了情心。“贾雨村”,是“假语存”的谐音,或“假语村言”、“村中假语”,意指《红楼梦》这部书隐去了真事,故事是虚构的,说的话也是“村中假语”。“风尘怀闺秀”,不仅仅是说贾雨村想着娇杏,大约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经爱过自己的闺秀和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人,无以为报,就想用小说为她们作传。
这里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意思大概是说,真正的君子才士,只能隐居起来。而能够呼风唤雨的只能是贾雨村这样的“假儒”,这样的贪官污吏。这就揭示了那个专制时代的腐败和黑暗。
另外,“葫芦庙”名,也非作者顺手取来或真有其庙,作者大约是取了“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意思,用意在于:一是调侃贾雨村——看你“卖出什么药”出来;一是自我调侃——看你这部书“卖的什么药”。
三、总括
《红楼梦》第二回开首脂批有“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那么,我们从这“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中,就可知道写甄士隐家的破败就喻示了贾家的破败,甄家是贾家的缩影;写甄士隐就是写贾宝玉,甄士隐的生活道路就是贾宝玉的生活道路,甄士隐就是贾宝玉的缩影。因此,《红楼梦》所要反映的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破败和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社会的破败和许许多多人的命运,这是全书之纲要。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要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