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朝代的,都是秦朝的.孟姜女哭长城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人们只是借这个传说来表达他们对统治者暴政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孟姜女哭长城
长城中秦始皇时代又一项规模恢宏的土木工程,其对秦民来说则是他们苦难生活的又一个痛苦经历,尽管其积极作用远远超过秦始皇和阿房宫。
提到长城,不少人认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其实不是。长城的修建远在秦始皇之前,至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具有防御作用的“长墙”了。历史上记载的修建这种具有防御作用的长墙的最早的时间是公元前657年,而且它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南方,是由楚国修建的。但是,可以肯定,它并不是第一条“长城”。以后,一直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便于进攻别国,纷纷在边境上建造了一条条长短不一的“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建的“长城”分为两类,一类是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彼此防御而在相互间的边境建造的,它们可以被称为“内长城”。上面提到的公元前657年,楚国建造的“长城”就属于这类。另外,战国时代,楚国为了防御韩国和魏国,在今河南南阳盆地以北修筑的“方城”;齐国为了防御越国和楚国,在泰沂山区修筑的齐长城;魏国为了防御秦国,沿洛水修筑的魏长城;赵国为了防御齐国和魏国,沿漳水修筑的赵长城,等等,都是属于“内长城”。第二类被称为“北长城”,它们是由当时最靠北部的几个诸侯国修筑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北方强大的游牧部落匈奴族的南下袭扰。这类“长城”的修筑时间,当在战国时代,因为匈奴族的强大始于这个时期。日益强大的匈奴族对于疲命于“中原逐鹿”的各诸侯国来说,压力越来越大,可又无力与之争锋,于是北部的几个诸侯国,如燕国、赵国和秦国便被迫在自己的北部边界修筑了“北长城”。
秦国在边界上修建的“长城”,是随着周边敌国的兴起和强大的时间表而修建的。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据史籍记载,修筑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被称为“洛堑”(《史记·六国表》),是沿洛河修建的,与魏国的“长城”相对,目的是为了防御魏国的进攻。此时,魏国正处在鼎盛时期。以后,秦国的又一个“邻居”赵国又强大起来,于是秦惠文王更元元年 (公元前324年),秦国又在洛河“筑上郡塞”(《史记·张仪列传》),修建了防御赵国的“长城”。秦昭襄王时,匈奴对秦国所造成的压力和威胁越来越大,于是秦国又在陇西、北地和上郡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的侵扰。
当时如果有个巨人从天空中往下看的话,他会看到中国的土地被一道道、一圈圈的长墙所分割的景象。那一道道的长墙是“内长城”或“北长城”,而是圈圈的则是每一座城池的围墙。中国古代的“墙文化”是否始于此时呢?中国人自我封闭式的文化心理是否始于此时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内长城”便失去了作用和存在的必要,于是秦始皇下令将它们尽数拆毁,以防敌对势力利用它们破坏统一局面。但是,各诸侯国留下的“北长城”却因匈奴的更加强大而没有毁坏。不仅没有毁坏,相反还进行了必要的加固和维修。不过,由于刚刚统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所以对匈奴这个秦王朝目前唯一的强敌,秦始皇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一直到统一以后的第七个年头,即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待内部局势基本稳定之后,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匈奴,夺回了被匈奴占去的河套以南地区,并夺取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地区。尽管如此,匈奴的实力并没有受到重创,其对中原的威胁依然存在,而秦王朝的军队尚不具备长途奔袭、远出作战的能力,加之其地干旱、寒冷、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合农业生产,于是秦始皇从传统的防御思想出发,命令蒙恬将以前燕国、赵国和秦国修筑的“北长城”进一步修葺、新筑,加长、加固,有的地方还向北推移,建成了一条地跨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数省,西起临洮 (今甘肃岷县境),东至辽东,总长度五千余里的名副其实的长城。
秦的长城尽管长达五千余里,但由于相当长的部分是利用了以前的旧长城,所以修筑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有的史书认为秦始皇筑长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其实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因为秦王朝是公元前207年灭亡的,从公元前215年到公元前207年,也就只有8年的时间。而且,到公元前210年,秦二世杀死蒙恬后,匈奴又开始南下侵扰,长城也不能再修筑了。因此,秦筑长城的时间只有四五年的时间。
秦筑长城用时短,除了利用了相当长的旧长城外,再一个原因就是秦长城的工程比较简单,大部分地段都是夯土而成,只有少部分是砖石垒砌的。所以今天除了在甘肃、陕西、山西等比较干燥的地区还能见到秦长城的一些残迹外,绝大部分都已消失在岁月之中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筑长城与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一样,是不惜民力、民财的,他依然如故地不顾百姓的死活地从全国各地征调几十万人到北疆修筑长城。
秦始皇筑长城到底使用了多少人?各史书记载的不一样。
《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依此,则秦筑长城用了三十万人。
桓谭《新论》:“北蛮之先,与中国并,历年兹多,不可记也……夫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能窥河西,乃筑长城以分之。”依此,则为四十万人。
《淮南子·人间训》:“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长城。”依此,则为五十万人。
而实际上,这些数字是有问题的。因为不管是三十万也好、四十万也好,还是五十万也好,他们只是蒙恬所率进攻匈奴的军队士兵的数字,他们不可能,至少是不可能全部用于修筑长城上。作为军人,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打仗和防御守卫。如果他们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那么由谁来担任长城一线的守卫任务呢?如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去修筑长城,一旦匈奴来攻,那么由谁来上阵抵御呢?所以,秦筑长城的主要力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士卒,而是从全国征调来的普通的百姓,并且依照秦始皇的秉性,最有可能的是被判刑的罪徒。因为,建造骊山陵和阿房宫的主要劳动力就是大量的罪徒,而修筑长城这样的艰巨工程,秦始皇是不会放过这些终身服役、不用顾及其死活的罪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