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从系统上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分为12等,每等若干级。12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镇国公、辅国公、“外省”镇国公、“外省”辅国公)
品级:将军(镇国将军1品、辅国将军2品、奉国将军3品、奉恩将军4品)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你说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等,分别为:
超品:公爵、侯爵、伯爵
一品:子爵
二品:男爵
三品:轻车都尉(坐马车的)
四品:骑都尉(骑马的)
五品:云骑尉(坐轿子的?)
七品:恩骑尉(走路的?)
其中各种爵位又分一、二、三等,如一等鹿鼎公、三等忠勇伯等。
根据规矩,只能有一个后人继承爵位。例如,醇贤亲王奕枻之子载沣,袭醇亲王爵位。又定安亲王永璜子绵德,袭郡王,进封亲王。
其他的后人一般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有功劳,或是其他原因也被加封为贝勒、贝子或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等。例如,敦郡王奕脤第四子子载瀛,初封二等镇国将军,加不入八分辅国公衔,袭贝勒;又恭亲王奕 之子载澄封贝勒,加郡王衔。
第二种,被出继给其他宗亲。例如,恭亲王奕 子载滢,出为锺端郡王奕硉后,袭贝勒;又成哲亲王永瑆子绵懿出为循郡王永璋后,袭贝勒。
第三种,如果始终没有因为什么原因被封爵的话,也不会是平民,一般称为闲散宗室。
但如果时间久了,也难免会沦为与平民相同的地位。毕竟皇室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即使是有了封号的皇子,只要不是世袭罔替,或是指定世袭次数的,根据降袭的规矩,时间长了,也就混同于第三种了。
清朝爵位从系统上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分为12等,每等若干级。12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镇国公、辅国公、“外省”镇国公、“外省”辅国公)
品级:将军(镇国将军1品、辅国将军2品、奉国将军3品、奉恩将军4品)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你说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等,分别为:
超品:公爵、侯爵、伯爵
一品:子爵
二品:男爵
三品:轻车都尉(坐马车的)
四品:骑都尉(骑马的)
五品:云骑尉(坐轿子的?)
七品:恩骑尉(走路的?)
其中各种爵位又分一、二、三等,如一等鹿鼎公、三等忠勇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