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简历,观音菩萨来历?观世音菩萨是谁?
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在我国,对观音的信仰非常普遍,至迟在宋代己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元明清以至于近代,对观音的信仰有增无减。佛教来中国,大致起于后汉,而观音菩萨的形象到唐代已经基本定型并逐渐类型化。观世音,焚文为 AvalOKite’svara(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的音译,亦译 "光世音"、 "观自在"、"观世自在",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 "观音、大悲",沿用至今。
观音来自何处,有数种说法。
其一,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子。县无仟《悲华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刚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圣王名无译念主四天下,时空藏如来出现于世。王有千子,长名不眗……时大子不眗自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提亡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时宝藏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在这里,观音为"善男子",其父无诤念在此之前已被授记为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按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其二,观音为莲花所化生。据 《铸鼎余闻》卷4引称昙谟竭译 《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称: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得大势。这里说莲花化生出观音及大势至。
那么中国的观音呢
观音在佛教中居于何位?观音的位置是 "菩萨",菩萨是佛教的高级职称。对菩萨的含义,《翻译名义集》卷 131僧肇释:"菩提,佛道名,萨埋"。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萨。"引智释:"用诸佛道,死就众生故,名菩提释:"用诸佛道,死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引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所以菩萨的职责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菩萨旧译多种:开士、始士、高士、大士、圣士、超士、力士、无双等。观音菩萨又称"观音大士"、"观音圣士"等。
菩萨虽为高称,但仅高于罗汉,却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为第二等果位。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救度在水深火热中啼饥号寒的芸芸众生。菩萨必须修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菩萨品》说:"菩提不生,萨埵非有,萨埵者,她施之意,言以善施为事"。观音一直处于菩萨的地位,没有成佛。
走进阿弥陀佛为主的殿堂里,可以看到他的身旁立着两尊菩萨。左边为观世音,右边为大势至。《大阿弥陀经·光明大小分》云:阿弥陀佛有二菩萨,皆为第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常在佛侧,常住他方。《观音授记经》云:"尔时观世音及大势至白佛言,我等欲诣婆婆世界,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复告:四十亿菩萨眷属,共往听法,以神通力,化作四十亿庄严法台,纵广十二由旬。"观音和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胁侍"。
在佛教圣殿大雄宝殿的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吼。这三位菩萨虽都胁侍佛租,但又各有神通。《心经》云:普贤表行、文殊表智、观音表悲,三法属于一人,具足周偏,名毗卢遮那,无十回向,无有菩萨得成佛道。
在汉民族信仰的鬼神世界里,"胁侍"阿弥陀佛的观音与大势至一起被尊为 "西方三圣",因为他们属于西方极乐世界。《消伏毒害咒经》云:"佛言,去此不远,正立西方,有佛名无量寿(即阿弥陀佛),菩萨名观世音、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观音所居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人间绝无、神间仅有的绝好去处: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周阶道金银琉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玻璃砗磲(音车渠)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自色自光,微妙香洁……佛在布怛洛迦山,观自在宫殿,其地有无量宝树,周匝庄严。《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一时佛在补落迦山上,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与无量数菩萨,无量大声闻,无量天龙八部神等,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现……
佛学是以真如白性的本体功能解释人体的。在佛教里,有观世音解所有身根的说法。佛教认为:因为人们有接触与分开两种感受作用,人们在其中发生感觉的反映,吸收冷热等各种现象,因而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作用既不从接触与分开的感觉而来,也不从你合意不合才有。既不是由身体而生,也不是自虚空所出。所以当身体感觉外界冷热等的"身人",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这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佛教的哲学是建立在心灵基础上的,而心灵不是实体,而是 "本真"状态及其活动。在这一点上,不同于西方的宗教哲学。
从观音的名字谈起,何谓 "观自在"、"观世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 "观自在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按观音慈林集《悲华经》太子不昫白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上菩提,愿我行菩提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往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观世音就是要度一切烦恼,解一切苦厄。佛教认为,人和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无非是种种物质的聚合体(即所渭色、受、想、行、识 "五蕴"),并没有固定的单一实体,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而人生的种种烦恼是因为有 "我",人只有排除我执我欲,才能超凡人圣。观音是以"慈悲"为己任的。所谓 "慈悲"即怜爱、怜悯、同情等意思。佛教所说的"慈悲"有特定的内涵,在小乘佛教禅观"四无量"中有慈、悲两种禅定,各以修慈心、修悲心为禅观内容,谓以修此观来克制瞋恚。由于这种教法是以自己的完成与救济为理想的自力教,所以称为"小乘"。而大乘佛教讲的是 "大慈大悲"。《大智度论》卷27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念乐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悯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这明确表明大乘教在于利人、利他,使人 "脱乐"、"得乐"。而观音正是这种大慈大悲的化身。《消伏毒害咒》:"观世音大悲熏心。"在焚文里 "慈"与 "悲"本来是分开的,"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解除人们的痛苦,把 "慈"与 "悲"合起来意即"拔苦与乐"。二者不可谓没有联系,但从观世音的神职功能看,以"大悲"为核心。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助人的特点为:
其一,救助一切于痛苦困厄之人。佛教以"诸法由因缘而起"解释宇宙和人生。就是说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产生和消灭,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这些条件离不开空间上的相互依存和时间上的前后相续。对于个人来说,一切人、一切物,乃至宇宙整体,都是个人依存的缘。个人要成佛就应该得到众生的帮助,那他本人就应该利乐众生。观音菩萨就是佛教道德理想的人格化。《华严经》说:"诚以众生譬如树根,诸佛乃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观音曾发出这样的誓言: "我当来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身千手千眼具足。"观音又主张"随类度化。"即度化一切人,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甚而至于不分善恶是非,只要诵念他的名号,就可寻声而至。
其二、观音能急人所急,难人所难,随时解救人的一切困厄。因此他可以"现三十二之应身,下合众生,施十四种之无畏。"所谓无畏施,即急人所急,难人所难,把人度往幸福的彼岸:一身常无病,二诸佛摄受,三财宝无尽,四能伏怨敌,五尊贵恭敬,六鬼毒不伤,七刀杖不害,八水不溺,九火不烧,十不横死,复得四种功德胜利,一命终得见诸佛,二终不堕恶趣,三不因险厄死,四得生极乐世界。
其三、观音抢险救厄不为己、不为利、不图报。。《优婆塞戒经》云: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怪贪之人,不为生无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
观音身为菩萨,当然不媚俗,不入世了,但是他又"不专尚清净"。永在西方天国享乐,而是 "处季孟之间,以救度为心。"他入俗而不媚俗,为救世俗之人于水火;他出世而未成佛,为引凡夫俗子人西方乐土。这就是所谓 "既不同俗,复异于僧。"为普渡众生,救济人类脱离生死苦海乃是观音慈悲善行的极致,为此他甘居于菩萨之位一而矢志不渝地把普渡人类作为自己的全部宏愿。因此对于他的地位与名称,《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做了这样的解释:此言菩提者,即是正慧,萨唾者,即是方便,作大饶益,毕竟当成佛也。或言未成佛,或言已成佛,或言当成佛,而阿弥陀宏愿,文殊志深,观世音心坚……所以名观世音者,《传略》云:"遍观古今之世音,普察人间这善恶,故有观世音之号。
附: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天灵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
一切灾殃化为尘,
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愿回向文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礼观音文
清净三业,一心五体投地,归依南无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随顺、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七难二求、三十二应,无量功德。兴大威力,发大誓愿,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兴百千万亿无量恒河沙劫数善行方便,救度拔济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我今哀求,必赐加被。伏念某夙生庆幸,得遇佛乘。身苦尘缘,心多散乱。愚痴邪见,诸根昏塞。又恐福力浅薄,寿命不长,徒得人身,虚生浪死。我今洗心泣血,稽颡投诚,终日竟夜,存想圣容,受持圣号,礼拜圣像。唯愿菩萨,天耳闻声,悲心救苦,怜愍加被。放大神光,照我身心。倾大甘露,灌我顶门。荡涤累世怨愆,洗洁千生罪垢。身心清净,魔障消除。昼夜之间,坐卧之中,观见菩萨,放大神光,开我慧性。使某即时神通朗发,智慧聪明,得大辩才,得大智慧,得大寿命,得大安乐。参禅学道,无诸魔障,悟无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萨道。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盘日。
观音六字大明咒
佛门咒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唵(om)嘛(ma)呢(ni)叭(pad)弥(mc)吽(hom)”。它简短、通顺、而又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唵”表示归依致敬;“嘛呢”是佛教所说的能随意变化的宝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弥”是红莲花,佛典中常用来比喻心性的清净不染。“吽”表示迅速显现、达到目的、摧毁障碍。
“唵嘛呢叭弥吽”这句咒语,大致表示的意思是:“归依观世音菩萨!但愿仰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与您同样的、清净无染、随意变现的自性功德迅速显现,随意达到我要达到的目的!”
《大庄严宝王经》称这“六字大明咒”为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念诵时有九十九恒河沙数的诸佛来集会,乃至“彼持明人,于其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连诵该咒语的人口中所出之气或手所触的东西,都能速得不退转八地以上菩萨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