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要摧毁多少辆德国坦克,俄军就要付出4辆的坦克这就要看时代了,1941-1943就多些,1944-1945就要少些,因为1944-1945年他们用上了斯大林坦克,122毫米的火炮。盟军倒是1;6也不太可能,倒是听说过用5台谢尔曼才能干掉一辆德国坦克。
实际上,坦克对坦克,实际的战损比在反攻阶段,装甲直接对抗的话,双方损失比例并不十分悬殊。盟军损失的多是因为后期盟军处于进攻状态,面对德国的要点防御只能拿人去填。加之美国坦克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完全没有适应当时的战场,所以初期损失很多。相当一部分装甲目标并不是被坦克击毁的,而是被飞机、步兵反坦克炮、榴弹炮、火箭炮等等击毁的。
德国自纳粹执政后便开始策划战争,虽然德国一直都避免与西方的决裂,但德国却一直在为战争作准备.
早在1936年希特勒就启动四年计划,国内工业率迅速提升.德国的战备比盟军更优秀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单靠装备的先进并不能赢得战争.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战略阶段和相持阶段.
在战略阶段,战争双方主要争夺的是战略主动权.德国在战争初期将其战略优势发挥到极致,但极致,不代表完美.
战争爆发时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迅速取得战略主动权,包括穿插包围敌人,切断敌人各部队的联系,在敌人空军升空前将其销毁与地面,再以优势的人数,火力,装甲力量和空中力量将敌人有生力量摧毁.
但二战中,德国在战略主动阶段便取得胜利的只有对法作战.其余战役可以说是失败.入侵苏联时,希特勒为了迅速获取乌克兰的战略资源,而放弃了攻占莫斯科这个战略要地,将中央集团军调遣到南北支援两线,给了苏联以喘息之机,历史证明了这一行动极不明智.
在这一阶段无法征服苏联,苏德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而相持阶段,比拼的就不单单是武器装备了.相持阶段要比拼的,就是双方的所有筹码,资源,兵源,防御纵深,盟友等等,都是左右一场战争的筹码.德国拼资源拼人力,远不是苏联甚至是盟军的对手.所以德国的战败,是由于德国高层把一场歼灭战,打成了持久战.
朝鲜战争也一样,战争双方原本都拥有必胜的前景,但盲目的乐观,导致双方进入相持阶段.中朝没有对手那样雄厚的财力物力,而联合国,没有对手那邻国作战的便利和看似永不枯竭的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