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计算测定。
作业时间:TB= Tb + Ta
单件时间:Tp=TB + Ts + Tr
单件计算时间:Tc= Tp + Te / n
准备时间随批量大小而不同,批量越大,每一零件的准备时间越少。在大量生产中,产品终年不变,可不计准备时间。
扩展资料
1、工时定额制定方法落后,定额水平普遍偏低
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标准资料法等广泛使用的定额制定方法,存在数据缺乏科学性、计算过程复杂、表格线性化工作繁琐、工作效率低下等缺点,对实地测定、工作研究等先进的定额制定方法应用不足。
2、缺乏有效的定额数据管理和分析
制定方法的落后使工时定额数据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数据的准确性差。积累的工时定额数据量庞大,又缺乏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的工具,难以进行科学的定额调整,不利于形成先进、合理、科学、稳定的定额基础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间定额
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实行计划管理和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是实行经济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是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经验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劳动定额的形式
劳动定额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的数量标准,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合格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或者规定在一定劳动时间(如分、小时、天)内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前者称为“时间定额”,后者称为“产量定额”。二者都是劳动计量标准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时间研究的方法
时间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与工作抽样法。
(一) 经验估工法
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组成估工小组,根据产品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工装条件和设备状况,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凭各自的实践经验来估计工时定额。估工有粗细之分。粗估工是按整个工序估算。细估是按工序各组成部分分别估算,然后汇总确定工序的工时定额。
此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工作量小,制定定额快,并有一定群众基础。缺点是单凭经验,技术根据不足,受估工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大,难免出现偏高或偏低等现象,因而定额的准确性较差。常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以及新产品试制和临时性生产中。
(二)统计分析法
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零件、工序)的实际工时消耗和完成定额的统计资料,并分析当前生产条件的变化,通过计算确定定额。
此法有较多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比经验估工法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但是也存在一定缺点。由于它依据的是过去的统计资料,其中可能有某些不合理的因素,比如在实际消耗的工时中包括了一部分浪费工时、加班加点时间等,又如原始记录不准等,必然要影响到制定定额的准确性,使定额水平不够先进合理。为提高统计分析法制定定额的准确程度,必须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特别是要加强以对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还要考虑当前生产条件和过去条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定额有什幺影响。一定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可能因素,如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等考虑进去。此法常用于生产比较正常,产品比较稳定,品种较少,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比较健全的情况下。
(1) 采用统计分析法制定劳动定额时,不能用算术平均法求取的总平均值作为定额。因为生产数据存在一定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波动较大的情况往往是由于管理上存在问题所造成。如果用算术平均法或中位数法确定定额,等于默认存在这种问题是合理的,这样会把劳动定额定得偏低。
(三)技术测定法
这种方法是在分析研究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对组成定额的各部分时间,通过实际观测或分析计算来制定定额。由于取得时间资料的方法不同,它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时间测定法,即通过现场观测记录取得第一手资料来制定定额。它是作业测定是基本的方法。属于这类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有秒表法和影象法。另一种是间接时间测定法,即根据事先制定的工进定额标准来计算制定定额。属于这类方法的主要是 PTS法(预定时间标准法)。采用这两种方法制定的定额都称为技术定额。技术测定法的优点是比较科学,有一定技术根据,较为准确。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秒表法和影象法因工作量太大,只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和单件小批生彦中的典型零件或工序。
以上三种制定定额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应从实际具体情况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专群结合和加强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