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容
庄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使他对名利爵禄等心存芥蒂。那个时代,思想学术异常活跃,各种流派蜂起,使得庄子得思想具有一定得矛盾。他时而抨击孔子,时而赞扬孔子,甚至在具有后序性得《天下》中提出“外王”(儒家提倡“内圣外王”),这是与庄子得惯有思想不符得。这是庄子是不断追求他的理想的,坚持自己的信条,但受外界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庄子》的思想主体。将这两篇文章理解后,对庄子的思想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对其他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逍遥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大鹏,蜩,学鸠等“有所待”(有所凭借),并提出论点;第二部分讲“无己”;第三部分讲有用与无用的统一,表明庄子为什么认为有用与无用会转化。
第一部分:(中心论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一部分先讲一些“有所待”的事物,来说明万物“有所待”,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至人”,“神人”,“圣人”就是庄子认为修养极高的人,是完人。“无己”就是无我,也就是无我不分。“无功”就是无作为,也是通常说得无为(庄子的思想很大程度是继承老子的)。“无名”就是不立名。
在庄子《逍遥游》当中,并没有很明确的说出什么是“无己”,“无功”,“无名”,必须结合后面的篇章。这里,我就那和《逍遥游》并列的《齐物论》来解释。“齐物论”有两层含义:1,齐物(就是可感的东西――当然,受时代的制约,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齐论(人们的观点)。所谓“齐”,就是一样的意思。“齐物论”就是物是一样的,论是一样的。
对于物来说,天地是由“气”充斥着,物是由“气”构成的。庄子的“鼓盆而歌”就是一个典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的好友惠子却看到庄子敲着一个盆唱歌,惠子很是纳闷,庄子却说:“究其(妻子)的本质,她原来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后来有了变化,有了变化就有了气息,有了气息就有了形体,有了形体就有了生命,而现在她又回到了她的本质一样。”庄子指出,人的生死是气的聚合和离散(见《知北游》)、他还说:“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则阳》),“万物以为一”(《逍遥游》),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也。”(《齐物论》)等等。既然物是由气构成,人也是由气构成,所以就“无己”了。
“无功”就是无作为,实际上就是“无为”。老子很是提倡“无为”。无为就是自然,是不违背自然的发展,不以个人的主观破坏自然的发展。这的自然不是那个大自然,这的可以拿规律呀,本性啊,不做作啊,来理解。
“无名”就是不立名。《逍遥游》云:“名者,实之宾(次要的,派生的)也。”庄子是不喜欢名利等,《秋水》里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庄子在河边钓鱼,楚王派使臣请庄子为相。庄子问使臣“你说,泥塘里的乌龟是喜欢在泥塘里悠然的摇着尾巴,还是喜欢让人把它做成标本摆着?”使臣说“在泥塘里摇着尾巴,起码他还能活着。”庄子说“好吧,你们回去吧,我就是那是乌龟。”
第二部分:用三个故事分别论证。
第一个故事是尧让位给许由。许由说:“得派生,我难道要去追求次要的东西吗?”并委婉得用几个例子论证,包括越俎代庖。指出要明白自己得实――“气”,不要追逐名利,要“无名”。
第二个故事是神人不怕万物。为什么?因为神就是万物,神将自己与万物融合,说他所留下得废物也可以早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这就是天地同气。万物的多样,就是气的组成形式不同。
第三故事是宋人买帽,但是失败了。因为他买帽得地方人们不用帽子。这说明,不能有为,有为注定失败。反面论证无为得思想。
第三部分
以惠子和庄子得对话讲有用与无用。庄子认为没有有用与无用之分,因为都是气,没啥区别。但是庄子还认为,要越过不利得,不能滞于物。不滞于物,就得无所待。
《逍遥游》可谓庄子得思想基础,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能“逍遥游,那是无所待,无所滞,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他不断得追求。
艺术特色
“开宗不了‘逍遥’意,空谈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中的这两句诗,充分肯定了“逍遥”二字之于解读《南华经》、走近庄子的重要的价值。何为“逍遥“,庄子自有定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的心游、神游,是绝对自由地遨游于精神世界中。所以,振翅而飞、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因为“去以六月息者也”,算不得逍遥;才智突出、品德高尚者,无论为官一任,任,造福一方,还是位登九五、广施恩泽,因为有名缰利锁的束缚,算不得逍遥;无视是非毁誉的宋荣子,因为有物我之分,算不得逍遥;列御子御风而行,周游天下,因为“有所待”,算不得逍遥。而如何看待名利和自我,是能否逍遥的关键。所以,只有神游宇宙、忘记自我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却名利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方可入逍遥之境。然而,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看透世事,守住淡泊宁静?于是乎,庄子用“曳尾涂中”、“鸱恋腐鼠”、“曾子居卫”等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诠释了他能“逍遥游”的根本原因,也为在名利场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指出一条通向逍遥的必由之路。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之一是“以寓言广之”,“寓言十九”。用寓言说理,是《庄子》的特色。而这些寓言的主角,无论是神祗先贤,还是鱼虫鸟兽,都是庄子那无与伦比的想象的产物,都是那个浊世形形色色的人的写照,都寄寓着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选文中曳尾涂中的乌龟不就是无视功名、自甘清贫、自得其乐的庄子吗?那个视腐鼠为佳肴并时时担忧有人争食的鸱不就是沉溺于宦海中、患得患失的小人吗?而衣裳褴褛、面色浮肿的曾子,一改在《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子形象,拒天子,绝诸侯,求道而忘心,不就是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徒吗?这些鲜活的形象,这些丰富奇崛的想象,不仅构成庄子散文汪洋恣肆的语言特点,而且传递了他深奥玄妙的思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委实另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