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的不同
摘自《青少年学通俗唱法》 杨玉蓉 上海音乐出版社
人体的生理结构基本相同,人的发声机能也基本相同,因此,不管何种唱法,都有其共同之处,只是在有些方面侧重不同,所需程度不同。
1,对声带的要求:
(1)美声唱法:对声带天赋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根据声带的长短厚薄,把人声分为不同声部;女高音(又分为花腔、抒情和戏剧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又分为抒情、戏剧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有少数天赋特别好的如卡鲁索、卡拉斯等人,可以从中音一直唱到高音。秘鲁一位女歌手可以从男低音一直唱到花腔女高音,那是极个别的特例。
(2)民族唱法:不分声部,以高音为主,男女都一样。要求嗓音脆亮、甜美。
(3)通俗唱法:不分声部,对声带没有特殊要求,但要求有特色音质、有磁性、即使带些沙哑也可以。
2,对呼吸的要求:
三种唱法均要求演唱者运用胸腹式呼吸和会运用横隔膜的技巧,都要求声道通畅,姿势自然,勿耸肩、耸胸。
3,对共鸣的要求
任何声音的发出,都不只需要振动体(如人的声带、提琴的琴弦、管乐的哨片等),还要有共鸣腔体(如提琴的琴身、管乐的管腔、人的胸腔、头腔等),才能把声波扩大、美化并发出好听的、音量较大的声响。
(1)美声:用全共鸣。即胸腔、头腔、口腔、鼻咽腔、额腔和骨骼都参与共鸣的过程,要求音色圆润,强弱明暗变化能力强,声音有穿透力,能穿过庞大乐队发出的音障而传送到每一排座位上。
(2)民族:主要使用头腔、口腔、鼻、喉咽腔共鸣,要求音色明亮、高亢或柔美,有力度变化,共鸣区较靠前。
(3)通俗:主要用口腔、鼻,喉咽腔,并不谋求大音量,而是使音色能美化。要着重指出的是,通俗唱法并非不重视、不需要共鸣腔,而是通过话筒,充分利用了电声扩大混响等音响设备这个巨大的体外共鸣器。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大歌手,都要依赖音响设备的配合,可以说,如果没有电气音响设备,就不会有现代的流行音乐。
一般说,通俗唱法不要求有明亮的音色,多是要求柔和与浑厚,甚至于沙哑。
4,对真假声的要求:
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振动方式又可发真声和假声,假声多在高音区,对其中的机能,至今没搞清楚。
(1)美声:全用混声(真假混声)
(2)民族:多用真声,在高音区也使用混合声。
(3)通俗:由于通俗歌曲的音域多不宽,用真声演唱即可应付。不过这是指中国及东方一些地区而言。现在随着作曲上难度加大,音域不断加宽,在通俗唱法中也出现了如何掌握假声以唱出高音的问题。
5,对吐字的要求:
中国的语言文字很特殊,一个字一个音节,而外国语言既有一字一音节的,也有一字多音节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在三种唱法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演唱,口齿清楚,咬字准确。重要的是要研究歌词,弄清词意,以求正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
6,对表演的要求:
歌曲演唱时,演与唱是不能分家的。以音乐本身的特点以及欣赏人群的爱好、习惯来说,我觉得,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演唱中,适合多用戏剧的表演手法,而通俗歌曲的演唱,则适合多用舞蹈性的表演手法,这与通俗歌曲的节奏特别强烈有关,也与通俗歌曲的听众大多为青少年有关。
7,对修养的要求:
三种唱法都要求有良好的音乐修养、艺术修养、文化与道德修养。实际上,对通俗歌手来说,应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即兴发挥的创造能力,要求他能歌善舞,并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表演技巧与观众交流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歌手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三种唱法间可以说共同之处甚多,只是由于歌曲本身的特性和欣赏对象的不同而各自有所侧重。正像有人擅长篆书,有人擅长楷书、隶书,有人则擅长行书、草书,且尚有许多更细的派别,但他们的工具、训练方法则有诸多相同之处。从各有侧重、分工合作上看,我认为目前还是提倡三种唱法有利于分头去努力研究,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运用以及它本身的某些技能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民族唱法也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通俗唱法更是一个新课题。
一、美声·定义
起源于17和18世纪意大利的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与灵活和准确的声乐技巧的歌剧唱法。
按字义讲,“bel canto”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因之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学派。
美声歌唱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编辑本段]二、美声·唱法
美声歌唱的创始人G.卡奇尼在他的《新音乐》的序言中介绍了这种演唱方法。继而18世纪的P.F.托西、G.曼奇尼,19世纪的F.兰佩蒂、M.加西亚等又著书作了详细阐述。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的特点如下:
呼吸 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因此,排斥啜泣时的锁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和吐字,谁就懂得歌唱”。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良好发声的基础。
起音 美声学派把轻松、明亮、准确、圆润的起音,看作是正确发声的关键,是调整气息及喉头状态以及集中共鸣的最基本的手段。起音分软起音和硬起音两种,初学者宜以练软起音为主,跳音练习也是一种很有益的练习,它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起音,有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积极配合和集中声音的共鸣。良好的起音应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在良好起音基础上的演唱,可以使声音有弹性,有持久力,节约声带和体力消耗,延长演唱寿命。
声区 声区的统一是美声歌唱训练中的试金石,美声唱法取得声区统一的主要方法是:强调唱好各声区间的“过渡音”,就是唱上行音阶时,要把前一个声区的最后3个半音,唱得稍带下一个声区的特征(即虚些、假些、暗些);唱下行音阶时,较高声区的最后下行的3个半音,要唱得稍具有较低声区的特征(即实些、真些、亮些)。这样逐渐的量变的过渡就可避免由于从这一声区到另一声区的突变而产生的破裂音。
声音的连贯 是气息流畅和喉头稳定、共鸣良好的反映,又是美声歌唱的旋律线条优美动人的主要特点。破坏声音连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起音不准确,滥用滑音;声区不统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现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气息逼紧;母音的共鸣部位的不统一[特别是“窄”母音(i,e)和“宽”母音(a,o,u)之间的不统一]等,都影响声音的连贯。声音的连贯首先是母音间的连贯。用发子音的部位来唱母音(特别是在高声区)是造成声音不连贯、不统一或“白声”的原因之一。
音量 美声学派注重追求圆润、明亮、优美而抒情的音质,它的格言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来”。它十分重视在一个单音上渐强渐弱的控制能力的训练,这不仅是训练呼吸控制和音量变化的能力,而且还可使声音松弛富有弹性,音色有多样变化,以丰富艺术表现力和促使声区的统一。声音的渐强渐弱主要是依靠气息来控制,也就是要用呼吸而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音量变化。用有气息支持的轻声来唱高音也是获得“头声”的良好途径之一。
灵活性 用快速的音阶、琶音、跳音或装饰音练习,或用花腔的华采段来训练歌唱者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是美声学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促进声音松弛而富青春活力,有利于延长演唱寿命。
音质 明亮、丰富、圆润而又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特殊音质,是美声歌唱的特征之一。人们往往从音质上来检验学派的正统性。良好的音质是良好的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适度的喉的低位置、适度的软腭提起,喉部及咽部肌肉积极但又不僵硬、不紧张的配合,正确的舌位,松弛的下巴和口型,自然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的综合的协调一致的产物。理想的音质是既明亮又圆润,既结实又松弛,即所谓“又明又暗”。
微颤 歌唱中正常的微颤应是每秒钟6~7次,过快或过慢都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或造成不悦耳的音质。过慢的微颤又称声音“摇晃”,是喉头压得过低,过分追求声音的“深度”或洪大音量所致;过快的微颤又称声音“碎抖”(亦称“羊声”),是下颌肌肉紧张和过于追求明亮或甚至“白声”所致。歌唱中微颤的快慢又与歌曲内容及情绪有关,激动时快些,宁静时慢些、平稳些,它又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4个世纪以来,美声歌唱的演唱风格、演唱技巧随着时代、作品的发展而发展,至今仍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