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210~280天,≥10℃积温4500~5600℃,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并有广阔的水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西北地区 海拔一般高达500~3000米,气候温凉干旱,无霜期100~220天,≥10℃积温2000~4500℃,农区的年降水量约为250~600毫米。主要以种植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以及喜凉的马铃薯、莜麦等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并有少量的全年休闲地。新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以及河套灌区则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还有少量棉花、甜菜;南疆气候温暖,多实行一年二熟。
水稻: 性喜温凉,水分条件和光热较好的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 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落差大,水力丰;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水稻: 性喜温凉,水分条件和光热较好的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 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落差大,水力丰;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水稻和小麦。首先,长江中下游地区灌溉水源充足;这一地区有适合水稻生长的水稻土,土壤较肥沃;光照较充足。冬季这里则以小麦为主,因为小麦生长期较长。最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是两者生长的共同条件。
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因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水稻啊,产量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