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贫困山区的落后的教育

2024-12-15 13:40:1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取消村小,整合资源,实行规模办学,创办寄宿制学校。 二、1.国家加大对贫困山区专项经费的划拨,用于添置设备设施。2.呼吁公益教育基金会对当地学校进行捐助。3.呼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4.当地人民自力更生,节俭办教育。 三、国家加大对培养教师方面的投入,教师分配应该向贫困山区倾斜,首先保证量上的满足。其次是质,应该定期对山区的老师进行培训,将目前社会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传输给他们。2.外界学校多予支持,比如说“走进去,带出来”。也就是外界教育水平高的学校多进入山区与山区的学校及其老师交流,传授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同时让山区的老师多走出大山与外部教育单位交流,学习。3.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推动志愿者进入山区教学服务。 四、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着力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走进来,扎下来,愿意为山区教育做贡献。 五、1.政府主导,引导当地人民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2.政府部门主导,相关单位配合实施,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宣传,向他们讲授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3.社会各界组织志愿服务的小队到山区进行宣传。

回答2:

二、解决多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贫困山区义务教育“多难”问题远远不只笔者提到的这些,需要大家进一步调研与探索。这里仅就上述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1、加大投入,强化监督。首先、加大财政投入与强化政府监督。目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大,但依然无法满足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步伐,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06年全国进行了工资套改,表面从数量上看基层干部和教师的工资是增加了一两百块,但目前市场物价也在飞速上涨,实质上贫困地区教师生活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另外,广大贫困地方的危房改造虽然已基本完成,但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的财政投入刻不容缓。此外,对投入的资金如何合理利用以及对农村学校的收费情况要进一步健全监督体系,防止资金落入个人腰包和各学校巧设名目乱收费而损害老百姓利益。其次、加大社会投入与监督。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成立贫困山区义务教育专项基金会,最大限度的收集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办学和积极参与学校监督。再次、进一步完善贫困资助体系。2007年,在全国对农村义务教育普遍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是否可以对特困地区进行特殊的照顾,在资助对象名额的设置、补助金额的多少方面区分对待。同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贫困学生资料库,在摸准情况的基础上对特困学生进行对口支援。

  2、优化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第一、完善支教与跟班体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世间普遍存在的道理。外边的老师不想进来,山里的老师想出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很多县市实施的支教与跟班体系不失为一种优化山区学校师资结构的好办法。比如:城里学校新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必须到贫困山区学校支教一至两年,从城关中学抽调部分业务过硬、品格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又对等地从山区学校选拔部分教师到城关学校跟班学习等等。这不仅为山区学校带来了生气,也同时让城里教师加深了对山区教育的理解。第二、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培训力度是优化贫困山区教师结构永恒的主题,定期与不定期地举办培训班,更新山区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努力帮助他们掌握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学会使用现代教学工具,使之有能力更好地为贫困山区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三、优化地方用人环境,不拘一格降人才。目前,尽管很多人不愿意下基层,但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不少高素质的应届毕业生已经开始理性地对待人生选择,他们当中的很多有志志士能放下架子自觉下贫困地区接受考验,同时国家在大政策上也正确诱导毕业生下基层锻炼,这为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事实上贫困山区又很难吸引到几个人才,究其原因,经济贫困只是一个因素,更深层次的是贫困地方的用人机制“贫困”不适合年轻人的发展,很多大学毕业生豪情满怀的跑到贫困山区想成就一翻事业和梦想,结果却处处碰壁最后只好无可奈何的选择离开。因此,贫困地区如何优化用人环境和机制,用感情动人、用事业留人是值得每一个地方领导者深思的重要问题。

回答3: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即使贫困山区的落后的教育我们也要平等看待。
帮助他们是应该的,义不容辞的,但我也不希望做得太过分。毕竟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尊心,不希望大家老是用特别眼光看他们,而且,有的人也会觉得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