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底足为什么走多了脚疼?

疼死了 ,能不能止痛啊 睡都睡不着的说 . . ..
2024-11-25 07:45:5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是不是扁平足呢?
扁平足是指足弓消失。足弓是由足骨、韧带肌肉共同构成的,正常时有横弓和纵弓。人体足部的小骨搭积成拱形而成为足弓。当人体站立、行走和负重时,足部不是全部负重的,以跖骨和足跟主要负重,足弓常悬空以缓冲震荡,保护大脑和内脏,并使人具有很好的弹跳性。如果形成足弓的结构发育不良或是由于各种损伤,足弓消失即形成扁平足。有的有遗传性。有的扁平足没有不适感,有的则会出现疼痛,影响行走。
扁平足重在预防。有平足家族史的,自幼开始预防,不穿平底鞋,穿有跟鞋或在鞋中部加垫。平时不要行走过久,负重过多。足部结构发育不好,如第一跖骨过短、舟骨结节过长、副舟骨、先天性仰趾外翻足等也易引起扁平足,也需采取上面介绍的措施加以预防。青少年应注意营养和休息,避免站立、行走过久,负重过多。扁平足患者可以加强足跖肌锻炼,屈曲足跖,让足底外缘着地行走5分钟,每日数次。
穿平足鞋矫正也很有必要。鞋底跟部及中部应稍窄,使足跟较为固定,防止行走时足跟摇摆。鞋底内侧部(即足弓部)比外侧厚5~10mm,使足部略内翻,以防止距骨头下陷内倾,将负重线由足内缘向足外缘移动。类似的鞋垫垫于鞋内也有较好的作用。

看到“扁平足”这个名词,有些少年朋友会感到不以为然:扁平足不就是平脚吗?这么一点小小的身体构造变化,对身体健康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呢?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扁平足,意味着足弓的塌陷,也就是说正常的足弓构造被破坏了,所以足部的弹性会减小或消失,致使不能长时间地走路或站立。同时,因为足底变平,使人的下肢对全身的支撑机能明显降低,身体的重心偏向内侧,由此迫使全身和脊柱的机能都发生改变。因此,小小的扁平足对人的健康,尤其是体力和耐久力照样会有明显不良影响。

好好的足弓为什么会塌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先天性骨发育不全是产生足弓塌陷的原因之一。这些青少年通常第一跖骨较短,第二跖骨过长,或者舟骨发育不良,所以负重时肌肉支持力很低,韧带稳固性也差。还有一些青少年的扁平足是有家族史的,他们的韧带和肌肉先天发育很差,或者有遗传性的跟键过短,以致稍加负重,即出现足弓塌陷,时间则大多是在刚刚学会走路时。

负重不当造成足弓韧带劳损,是产生足弓塌陷的另一原因。长时间地站立在过硬的地面上;乡村青少年过早参加体力劳动,身体负重量超过足弓负荷能力;未经训练就骤然参加长途跋涉等活动;肥胖或超重;经常穿太窄或鞋跟太高的鞋等,也常会造成扁平足。

体质不良也是引起足弓塌陷的重要原因。诸如肺结核、风湿病、心脏病和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常引起肌肉营养不良性萎缩,韧带细长而松弛,也致稍加负重和较长时间走路,就会造成足弓下塌。形体瘦长、肌肉无力的“体质发育不良综合症”少年中,扁平足的发生率也很高。

青春期是扁平足最高发的阶段。原因是,青少年此时身高、体重都正在生长突增;突增高峰时一年内身高可增加10~15厘米,体重增加8~10千克,身体负重量因此而大大增加。然而,肌肉(尤其足部小肌肉)的发育常常要滞后1~2年,换言之,足弓的负荷力的增加和形体的增长往往有一段不相适应的阶段。这时如果负荷过重或静力性活动时间(如站立)过长,体重和维持足弓的肌肉力量间就会失去平衡,导致足弓埸塌陷。当然,青少年中那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是很少有扁平足发生的。

要有效预防和治疗扁平足,首先要设法消除各种易使足部韧带劳损、肌肉过度疲劳的生活环境因素。例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中间应适当休息或变换体位;发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要避免参加负荷过重的劳动(如挑担)和体育运动(如举重);没有经过适当锻炼者,不要骤然参加长途步行,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在硬水泥地和柏油路上行走;已经有扁平足症状的青少年,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浸泡后立即作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足弓的疲劳恢复。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加强足部肌肉锻炼,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例如,在沙滩或草地等柔软地面赤足步行,行走时尽量让足底外缘着地,并使足趾屈曲;也可以赤足在斜板上做步行练习;尽量以足尖或弓起足背的方式站立;用足底滚动木板;利用足背抬动小铅球,或者足趾练习抓取圆弹子等,以锻炼足部肌肉。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要加强高抬腿及跳跃运动(如跳绳、跳远、跳高、垂直起跳等),以及攀登活动(如肋木、爬梯、平衡木、爬绳、爬竿等),使足弓的肌肉和韧带充分锻炼。还有些专家主张,应尽量练习踮足尖走的舞蹈动作,或者以踮足尖方式跳绳,以加强足弓韧带韧度及足部肌肉的紧张性收缩,帮助恢复已塌陷的足弓。

回答2:

足弓低不一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的足弓总是低平的,且有足外翻、弹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时有疼痛症状。平足症的病因甚多,大致分如下几类。1.遗传因素 生后即有平足和负重线不正者,鶒一般无症状,只有在平足程度严重或客观条件不利时,才出现症状,渐渐由轻变重终致足关节发生创伤性改变关节活动减少以致消失。这种情况其父母中可有一方或双方患平足症2.先天骨畸形 常见的骨畸形有舟骨结节畸形增大,副舟骨或舟骨结节骨骺分离,这些均可减弱胫后肌的支持力和弹簧韧带的稳固性致使距骨头下垂及内倾,足底外翻等健康搜索。此外,第1跖骨短、先天性跗骨桥等也可产生平足症。3.后天性或劳损性 平素足弓和负重线正常,若足内外在肌软弱,常诱发平足症。造成足肌无力的因素有:全身营养不良;久病后肌肉无力;体重突然明显增加;站立或行走姿势不良,足尖向外负重线移至趾内侧;跟腱短缩足跟不能着地,载重线也内移等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加上感染、鞋不合适、踝部扭伤、突然过度负重或长途跋涉,超过本身的耐力肌肉韧带势必被牵拉而产生足部剧痛,足部明显水肿和肌肉痉挛,最初为急性足部劳损,即足弓疼痛、疲劳,经休息、理疗等增进血液循环后,即可恢复正常如处理不当则出现腓骨长肌痉挛,足外展外翻畸形,足内收、内翻活动减少,足部强直于外翻位。最后发生骨关节创伤性改变。此类也称为痉挛性平足症(图1)。 发病机制: 当足内外肌软弱时,可诱发本病,例全身营养不良,久病后肌肉无力体重突然明显增加,站立行走时姿势不良,均可导致此病。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它辅助检查: X线片可显示以下骨关节畸形健康搜索。1.第1楔骨和第1跖骨与中线分离(偏向内侧)。2.距跟重叠,表现为横弓破坏。3.第1楔骨和第l跖骨的间隙消失,表现为距骨内倾及跟骨外翻。4.跗骨间关节的半脱位。5.外翻。6.足顶角达105°~120°。7.足弓指数小于0.29,重者可小于0.25。 临床表现: 1.姿势性平底足 即发病初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仅在站立和行走过久后感足部疲乏、酸痛足底和足背浮肿,一般经休息后可完全消失。2.痉挛性平底足 即发病中期由姿势性平底足发展而致,主要表现为腓侧肌群痉挛,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下塌,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经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3.强直性平底足 即发病晚期,由以上2种类型处理不当发展而来。痉挛的腓骨肌发展为强直健康搜索,足骨间韧带亦强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消失,行走及站立困难疼痛却减轻由于足的正常功能消失,不能吸收震荡力,可出现腰及下肢其他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而致疼痛。 并发症: 由于不能吸取震荡力可导致下肢创伤性关节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上述X线检查可确定诊断。足印检查表现为足底完全着地,甚至还向内侧突出。 鉴别诊断: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治疗: 平足症鶒的治疗方法较多,且大多都有一定疗效,但尚无一种令人十分满意的治疗方法故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1.姿势性平底足 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消除病因,给予理疗、按摩锻炼足内在肌和外在肌(如在沙滩上行走跳跃或用足趾抓握小球等)穿矫正鞋或使用足弓垫。2.痉挛性平底足 做足部理疗、按摩,对严重者在麻醉下行手法矫正外翻、外展及背伸畸形,用短腿石膏固定健康搜索在内翻内收位。待畸形矫正后(一般6~8周)拆除石膏,改穿矫形鞋。对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Miller手术、三关节融合术等(1)Miller手术方法鶒:①切口:从内踝下方2cm弧形向远侧延伸至足舟骨粗隆后,弯向跖侧,止于第1跖楔关节远侧2cm②骨-骨膜瓣:潜行分离皮肤和浅筋膜显露出距舟关节、足舟-第1楔骨关节、第1楔骨-第1跖骨关节的外侧,用骨凿凿出骨-骨膜瓣的背侧、跖侧和远侧边界。③第1跖骨-第1楔骨关节,第1足舟-第1楔骨关节融合:从这些关节上切除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薄片,使关节间形成一个狭窄的“V”形楔状间隙,楔形间隙较宽的底部位于跖侧和内侧面④推进骨-骨膜瓣:将融合的关节面对合,在胫骨肌腱下方把骨-骨膜瓣牵向远侧,用2-0号不吸收缝线将其缝于附近的软组织如足舟骨粗隆突出非常明显,将其凿成与第1楔骨平齐。⑤跟腱延长:如后足的外翻和前足的外展畸形被动矫正后,踝关节仍不能恢复至中立位可能需要行跟腱延长术(图2)(2)术后处理:术后采用长腿屈膝石膏管型分成前后两片,然后改用短腿步行石膏管型固定6~8周。术后12~14周开始使用踝足矫形支具3~6个月。3.强直性平底足 足弓完全塌陷,足骨变形,对无痛者可不用治疗,对疼痛者则行三关节融合术

回答3:

您好,没有太好的方法,目前做手术成功率也不高,最好的方法尽量少走路。
休息的时候多按摩按摩,休息几天就可以了。

回答4:

因为缺少缓冲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