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描写事物的两个角度。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为了达到突出主体事物的目的,不直接写主体事物,而写与主体事物相关联的其它事物。侧面描写运用得好,比正面描写更有艺术效果。
侧面描写能衬托主体事物。
可以是以物衬人。《列子》中有这么个故事:薛谭拜秦青为师学唱歌,未学到家而自以为了不得了,“遂辞归”。秦青“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秦青的唱技如何精湛,而是从他的“悲歌”能使林木动容,使飘浮的白云停息欣赏的角度来进行侧面烘托。林、云本无灵性,然“悲歌”却能“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显得有人情”(朱光潜语)了。试想,如果没有高超的唱技,“悲歌”何以如此感天地、泣林木?
也可以是以人衬人。《口技》一文,除了正面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之外,还在每一场景之后补述听众的反应。通过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从侧面衬托口技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我们知道,对于一场表演,不是表演者说好就好的,还必须看观众的反应如何。
还可以是以物衬物。朱自清之《春》一文对春花的描写就是如此。为了突出春花之多之艳之香,在正面描写之后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言在此而意在彼,说蜂闹蝶飞犹言花多花艳花香。前人评《江南》诗句“荷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叶盛花好,蜂蝶飞闹则花香。鲁迅的《社戏》写船行之快,也是如此。他不言船行如箭,却说“两岸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通过原本静止的景物飞驰来衬托船行疾速。
从对人物的描写来看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使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说话腔调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写,不仅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职业、教养、爱好、经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如鲁迅《故乡》中的对中年闰土形容憔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痛苦、贫困生活。
言行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意表”。读者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的。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须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如《故乡》中刻画杨二嫂这个人物,除了极精彩的几笔肖像描写外,主要是写她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高度典型化的小市民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语言行动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多次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表现“我”对“车夫”的崇敬和“我”在车夫光明证直精神的感召下,勇于同自己灵魂深处的丑恶作斗争的自我解剖精神。
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倾吐,即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现;也可以由作者用记叙性语言来描述;还可以用比较曲折的方式,如写梦境和幻觉等来反映。写好人物的心理,关键是作者对人物的透彻的了解和深人的体察,仅凭一般观察是不够的。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细小的情节或人物或环境的某种细微特征的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还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如《筑路》一文中,有一个养路工妻子奥达尔卡从错怪保尔到给保尔取来一只高腰套鞋和一块亚麻布护脚的细节描写,将一位朴实善良有觉悟的工人妇女的内心世界与直爽性格传神地表现出来。
侧面描写,是让被描写的对象不出场,而是通过对所写对象有关的其他人、事、物、景来烘托、喧染,从而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观感和评述达到描写特定对象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展示出一幅旧中国荒凉、衰败的图画,反映出“我”回故乡时的心境。又如赵树理的《老杨同志》一文中,通过广聚的眼光,生动的描写老杨的外貌特征,一身土里土气的打扮。而这种装束正是老杨作为一个农村干部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反映。
直接描写则为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则为侧面描写!
“劈头盖脸”的是正面描写“指桑骂槐”的是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