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导语的四要素是什么?

给我准确的答案
2024-11-25 16:34:1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新闻导语四要素: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了何时。即:who 、when 、where、how。

传统的新闻导语其实四要求要求全面,五个“W”加一个“H”,这样对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有好处,但如果成为一条“铁律”,又会使消息头重脚轻。

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扩展资料:

一句话导语,或单因素导语。即在导语中只表现一个新闻事实。理想的单元素导语所表现的这一个新闻事实,应当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核心事实。如按新闻五要素来区分的,单元素导语具体又可分为:

①何人导语。这种导语一般来说,只突出报道显要或影响大的新闻人物时采用。因为这些人从事的活动,比一般人做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何事导语。一般说来,新闻事实本身的重要性或影响力超过了其他新闻要素,应当用这种导语。

③何时导语。读者关心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或进行,可用此种导语。

④何地导语。报道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的消息,常用此种导语。

⑤为什么导语。当报道一个事件的起因,比其后果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时,可用这种导语。

例如下列两例就是单元素导语。

①本报讯(记者 李红鹰)7日,武昌杨先生带着2岁的女儿到市儿童医院看病,没想到看一个“咳嗽”就要花1000多元。因此,他于昨日投诉到本报新闻110。(第13届中国新闻奖1等奖消息作品《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的导语)

②本报讯(记者 高坡)从昨天起,昆山31万多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第15届中国新闻奖1等奖消息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的导语)

参考资料:导语—百度百科

回答2:

新闻导语中要素的“审慎衡量”
沈爱国  在一则结构较完整的新闻作品中,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常称"5W1H")应该齐全、明确,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写作常识。但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每一个新闻要素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在此事件中"何地"要素可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是决定性的要素,而在彼事件中,则可能仅占附属地位,是非常次要的要素。这就需要在设计导语时,对六个新闻要素作一番审慎衡量,准确判断每个要素的价值和地位,以便导语能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并起到良好的"导读"作用。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住住容易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当他们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之后,总想把什么都堆砌在第一段。针对这一点,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在《新闻的结构》一书中指出:"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不少人在设计导语时,习惯于从时间或地点起篇,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至于"何时""何地"在这篇稿件中是否属于最关键、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要素,则心中无数。这样设计的导语,因抓不住新闻事实中的关键要素,大多是不成功的。

   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而其价值是随新闻的内容和背景的变化而转移的。比如。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万亩土地,并使100人伤亡。记者在报道这条新闻时,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伤亡人数(即"何人要素"),而不是突出淹没的土地。因为人的价值比物的价值大得多。报道失窃的新闻,一般是强调什么东西被盗。但是,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区分、比较和辨别,强调突出不同的要素。如果盗窍案在白天发生,光天化日之下,案犯胆大包天,令人震惊,新闻导语中应强调"何时要素";如果盗窃者本人就是执法人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何人要素"应该被强调;如果案件发生地点是政府机关或公安部门,那导语突出的将是"何地要素";如果窃犯偷走了东西却还留下纸条,说是为了维持最低生活而所迫,那导语应突出的是"何因"这个要素。

   "5W1H"是设计导语所选用的基本"材料"。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构思导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先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这些要素作反复的比较、鉴别,作一番审慎衡量,然后确定其中的一、二个要素作为"先导要素",再落笔。有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曾建议,当记者面对六要素,束手无策,一时无从下笔,不妨以不同的要素打头,信手写下几条甚至十几条导语,然后再斟酌、"打磨",最后确定其中最佳的一条。而被选中的这条导语住住突出了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这种方法后被人推崇为"导语比较法"。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要素最为关键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与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密切关系;有时也随着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如下面两个例句:

   [例一] 夹杂着一声霹雳的风暴吹落的砖块,砸在一辆路过的汽车顶上,使一名年轻女子死亡,另外两人受伤。

   [例二] 一位来自詹姆斯敦的21岁的女子,星期五由于风暴摧毁的五层楼坍塌时落下的砖块砸坏了她的汽车而丧生。

  例1突出了"如何"要素,而对"何人"要素一笔带过,侧重点是那场风暴,其消息主体主要是报道风暴及其造成的危害。这种写法往往为综合性报纸所采用。
例2突出了"何人"要素,侧重点是那个年轻女子,消息主体也应是关于21岁女子的情况。青年类、妇女类报纸或人物特稿往往采用这种写法。
  设计导语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工作。对新闻要素的比较、衡量、鉴别,如同是一个挑选"材料"进行"组装"的过程,设计师(记者)必须对每种"材料"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下面对六要素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逐一作个解剖和分析:

一、何事要素
何事要素是新闻的核心。没有"何事",就没有新闻;没有"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及如何等要素,在新闻中就没有归宿。光有何时(如"今天")构不成新闻;光有何人(如"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也构不成新闻;光有何地(如"杭州武林广场")也是同样情形;至于为何和如何,更无法单独构成新闻。而何事虽然不能说可以单独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但其独立性比其他要素强,因而在许多场合是新闻六要素的核心。
一般来说,在新闻导语中,何事要素不单独出现,它需要与其他要素配合,相互依存,才能构成一条较完整的导语。

二、何时要素
何时要素在导语中,是很少能成为重点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特定的意义时,才必须突出处理。
中国和西方新闻界有一点是共同遵循的,即一般不把"何时"置于导语的最前端。理由是:每天发布的几十条乃至上百条新闻,绝大多数新闻中的何时要素不是"今天"就是"昨天";何时要素虽必不可少,但无个性,不同新闻之间往往以何事、何人、何地等要素相区别,很少以"何时"分泾渭。国内尚有许多消息导语以何时起笔,也许是因为"从前有一个时候"那样的说法,是人人熟悉的民间故事和神话的一种传统性的开场白罢!
当何时要素已比较陈旧,而新闻事实仍有报道的价值时,对何时要素的安排必须作一番"技术处理"。方法有二:一是在导语中回避何时要素,移到主体中去,让何事要素或其他要素在导语中唱主角;二是如果要在导语中安置何时要素,就应努力寻找其"最近点",以确保新闻的时新性。
当新闻事实涉及的时间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何时要素本身对新闻的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时,设计导语就应当仁不让将何时要素前置,强化突出。前一种情况如上面曾提到的"大白天窃贼大胆作案";后一种情况如"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三、何人要素
许多新闻涉及到人。如果这个人为大家所熟悉,具有特别重要的显著性,或者较之发生的事更为重要,设计导语时必须以"何人"居先。比如:
[例]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徐向前元帅今天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例]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美国应加快
撤除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因为中美关系是世界稳定的基础之一,经济制裁中
国只会对世界局势造成破坏。
上述两条消息是因为人物本身身份的显赫,决定了新闻价值,因此导语中对何人要素作了突出处理。
有时新闻中人物的身份较特殊,也需要在导语中突出。试比较下面几条导语:
[例]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开
幕。大会表彰了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
这条导语的写法,突出的是会议开幕,属于常规的会议新闻导语。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善于把握新闻的真正价值,比较讲究写作技巧,她选取了何人要素作为突出处理的对象,写法新颖,别具一格:

   [例]新华社北京1984年11月28日电 (记者 郭玲春)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四、何地要素
和何时要素一样,何地要素虽不可缺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下面几种情况,何地要素需在导语中突出处理:
1、由何地要素引导的消息。
[例]本报讯 苏东坡写赤壁赋的地方湖北省黄冈县西北江滨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址,真正的赤壁在武昌县西。这是考古学家×××在他今天发表的论文中宣布的。
这则消息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地点的考证,导语中自然应当尽早地突出"何地要素"。
2、报道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地点。即将举行的一次会议、一场演出、一次比赛、一次展销会的地点,往往为读者所关心,导语中应首要考虑。

   [例]本报讯 杭州武林广场将搭起一个能容纳500人同台演出的庞大露天舞台。'95之夏大型民族音乐晚会将于8月6日晚启幕。
3、强调新闻的接近性。正如投石于水,水波四展,渐渐微弱一样,人们对大多数新闻的兴趣,可以说是和发生事情的地点的远近成反比,距离越远,兴趣越弱,反之越强。这就是新闻学上所谓的"接近性"。
依据这一原理,为引起读者兴趣,导语中则应该特别突出"何地要素",以告诉读者事件发生的地点是离他最近的。如浙江全省范围下了一场几年未遇的大雪,杭州市的报纸往往会在导语中说:"本市所有地区昨天普降瑞雪,到昨日下午六时左右,杭州城区积雪已达20厘米。"

五、何因要素
按照过去的说法,何因要素一般在导语中也是极少能成为重点要素的。人们常说,新闻强调快,越快越好。现在看来,这句话并不完整。新的时代要求记者不仅出手要快,而且还要尽可能写得有深度。为了抢时间,有时只在导语中突出强调"何地"、"何人"、"何事"或"何时"等要素,无疑还是必要的。但只要有可能,就必须注意挖掘"何因"要素,尤其是当原因比结果更引人注目的时候,更需要突出"何因"要素。
现代科技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使得对一则消息的何事要素及时报道已变得不困难,困难的在于挖掘何因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报道成败的重心,已从何事要素向何因要素倾斜和转移。认识这一点极为必要,与其说让新闻报道虽快却浅,不如追求新闻报道的既深又快。
体现在导语的设计中,在必要时将何因要素前置,率先告知读者有关此新闻事件的缘起、前因、动机、目的等,不仅能满足读者"求深心切"的心理,也有助于凸现新闻价值,突出新闻的意义。当然,导语中表述何因要素时,不必拘泥于"由于??"、"为了??"等句式,表述的方式应求多变;同时,要准确分辨和判断因果关系,切勿张冠李戴,或拿事物的表象当本质。

   [例]本报讯 只因为淘气被妈妈责骂了几句,一位5岁女孩一气之下逃出家门,至今下落不明。有关专家指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到了让人忧心的地步。

   这是一则将"何因要素"前置的导语,即"何因式导语"。当何因要素确实引人瞩目时,就应选择将何因前置的方式。

六、如何要素
如何要素往往是指一条新闻的发展过程或情节的展开或新闻事件中的细节。下面的情景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当有人简明扼要地述说完一条有趣的新闻以后,周围的人便会急切地追问:具体情况怎样?再细说一下。这里的"具体情况"就是如何要素。
如何要素一般放到消息的主体中展开。但在需要特别强调时,应在导语中突出处理。比如记者获悉这样一条线索:一名罪犯昨晚从监狱逃出。记者对新闻要素逐一作出分析:何人--仅是一名被判刑3年的盗窃犯,并非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何时--昨晚,也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何地--某监狱,非特殊意义的地点;何因--逃避法律的惩罚,属于较常见。接下来的是"如何"要素,这也正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监狱总是壁垒森严、防备非常严格的,此罪犯靠何种手段、以什么方法躲过了狱警的耳目得以逃脱的呢?一番分析后,记者决定从如何要素入手,率先回答读者的疑问:

   [例]本报讯 用一把小小的铁汤匙挖掘数日,并巧妙躲过警卫每天的巡视,一名罪犯终于挖穿牢墙,于昨晚越狱。

   在这条导语中,何人、何时要素一笔带过,何地、为何要素一字不提,着重强调如何和何事,高度概括,突出重点。这就是对要素审慎衡量的结果。

   综上所述,要让导语在一瞥之间就能吸引住读者,确实有个精心选择和安排新闻要素的问题。哪一个该写进导语,哪一个放入主体交代;写进导语的要素,又让何者居先,何者居后,都必须慎重地权衡,导语中各要素的地位和序位,受其自身新闻价值的直接影响。设计导语时,要真正使居先的新闻要素犹如罗网之纲领,又似尖刀之锋刃,既能提挈全文,又能凝聚文意,灵活确定,绝无"模式"。

回答3:

time where who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