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中国著名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区县市人文风俗完全一样,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华侨并团结一致,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五邑的由来
江门五邑的行政建置,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域实施管理的政治意图和行政措施。同时,也明显地突出了海内外五邑人心日中存在的若干种地域观念,就是“四邑”、“冈州”、“五邑”等,这是一种建立在本地区共用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认同基础上并深深积淀于当地民众头脑之中的地域文化标志。
这种地域文化观念是从海外侨胞中逐步形成的。
南朝米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置新会郡,隋开皇—卜年(公元590年)撤郡为县,唐代则置冈州,四邑大部分地区均屈原新会或冈州所管辖的地域。
1848年,新加坡的新会、台山、恩平、开平的陈氏华侨成立了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四邑陈氏会馆”,这里的“四邑”已突破了作为政区名称的“冈州”的行政范围,将恩平和开平包括了进来。
1849年,五邑籍华侨在美国成立了第一个纯地缘性的组织“冈州会馆”,是华侨在美国最早成立的地缘性社团。
185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四邑会馆”建立。
1906年英国成立了“四邑总会馆”。
1919年日本横滨的“四邑公所”建立。
“四邑”这个概念在很短时间内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东南亚、美洲、澳洲和欧洲,说明四邑地区的民众心目中存在着文化地理的认同,视“四邑”为心理上的文化地域概念。1903年,梁启超在游历北美时就发现了这种文化现象,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凡外洋之粤民,皆有所谓三邑、四邑者,是最怪事。所谓三邑,则南海、番禺、顺德也。所谓四邑,则新会、新宁(即台山。编者注)、恩平、开平也。会宁属广州府,恩、开属肇庆府,而会、宁人昵其异府之恩、开,而疏其同府之南、番、顺。”
“五邑”这个文化地域概念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在海外的五邑人心中形成了。1921年,香港成立了由台、开、新、恩、鹤5县工商界人士组成的“五邑工商总会”。1983年,五邑从佛山地区脱离出来,江门市升格为地级市并管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邑”第一次成为一级政区的主体,成了作为心理文化区标志的“冈州”的现代翻版,直接揭示了几百年来积淀于五邑人意识深处的文化地域认同,成为凝聚海内外五邑人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