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具体适用上一律平等对吗??

2025-01-01 11:45: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不对。法律具体适用平等是法律面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情况,两者并不是等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包括:

1、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2、所有公民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的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

4、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扩展资料:

宪法的地位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2、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3、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4、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作用

1、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2: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平等”指的是: 适用法律上的平等和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在法律实施上平等,不是讲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我国的法律只能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利益,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讲平等,否则,法律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改革开放的有力武器。但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而言都是平等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要求赋予一切人以平等的法律地位,而平均主义则是要求取消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行绝对均等,这种主张是不切实际的。如宪法规定,不满18周岁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不等于说符合法定年龄的公民与不足法定年龄的公民之间存在不平等,而是由于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一切特权。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说明,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官官相护、徇私枉法者最终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4、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

回答3:

社会主义法律确认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表现在:
对于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一律按法律的同一尺度一体对待;
所有公民的各项权利遇到侵犯时,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同等的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回答4:

1、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在法律的适用上一律平等,任何人不能凌驾与法律之上。
2、法律在制定上并不是也不可能人人平等,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全国行法律,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省域内同行的法规,国务院及行政机关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及政府规章。个人是没有权利的,从这点上,法律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

回答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包括:
1、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2、所有公民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的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
4、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