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长于柿子树上的那种毛毛虫学名叫什么啊?

2024-12-21 18:48:5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不知道是哪种哦,你看得像哪个吧。1、山东广翅蜡蝉

学名 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 et Lu同翅目,广翅蜡蝉科。
别名 柿、山楂、酸枣、黑椋子。
为害特点: 成、若虫剌吸枝条、叶的汁液,产卵于当年生枝条内,致产卵部以上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8毫米,翅展28~30毫米,雌大雄小。淡褐以略显紫红,被覆稀薄淡紫红色蜡粉。前翅宽大,底色暗褐至黑褐色,被稀薄淡紫红蜡粉,而呈暗红褐色,有的杂有白色蜡粉而呈暗灰褐色;前缘外1/3处有1纵向狭长半透明斑,斑内缘呈弧形;外缘后半部脉间各有一近半圆形淡黄色小点,翅反面比正面的斑点大且明显。后翅淡黑褐色,半透明,前缘基部略呈黄褐色,后缘色淡。卵长椭圆形,微弯,长径1.25毫米,短径0.5毫米,初产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若虫 体长6.5~7毫米,宽4~4.5毫米,体这卵圆形,翅芽外宽。头短宽,额大,有3条纵脊。近似成虫。初龄若虫,体被白色蜡粉,腹末有4束蜡丝呈扇状,尾端多向上前弯而蜡丝覆于体背。

生活史及习性 年生1代,以卵在枝条内越立,翌年5月间孵化,为害至7月底羽公成虫,8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成虫经取食后交配、产卵,8月底田间始见卵,9月下旬~10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10月中下旬结束。成虫白天活动。善跳、飞行迅速,喜于嫩枝、芽、叶上刺吸汁液。多选直径4~5毫米枝条光滑部产卵于木质部内,外覆白色蜡丝状分泌物,每雌可产卵150粒左右,若虫在一定群集性,活泼善跳。

防治方法 (1)冬春合修剪剪除有卵块的枝条,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虫源。(2)为害期喷20%杀灭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21%灭杀毙(增效、氰马乳油)5000~6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因该虫被有蜡粉,在上述药剂中加0.3~0.5%柴油乳剂,可提高防效。

2、柿长绵粉蚧
学名; Phenacoccus pergandei Cockrell同翅目,粉蚧科。
别名: 长绵粉蚧。
寄主: 柿、苹果、梨、枇杷、无花果等。

为害特点 雌成虫、若虫吸食叶片、枝梢的汁液,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约3毫米,椭圆形扁平,黄绿色至浓褐色,触角9节丝状,3对足,体表成布白蜡粉,体缘具圆锥形蜡突10多对,有的多达18对。成熟时后端分泌出白色绵状长卵囊,形状似袋,长20~30毫米。雄体长2毫米,淡黄色似小蚊。触角近念珠状上生茸毛。3对足。前翅白色透明较发达,具1条翅脉分成2叉。后翅特化成平衡棒。腹部末端两侧各具细和白色蜡丝1对。卵 淡黄色,近圆形。若虫 椭圆形,与雌成虫相近,足、触角发达。雄蛹 长约2毫米,淡黄色。

生活史及习性 年生1代,以3龄若虫在枝条上结大米粒状的白茧越立。翌春寄主萌芽时开始活动。雄虫脱皮成前蛹,再脱1次皮变为蛹;雌虫不断取食发育,4月下旬羽化为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爬至嫩梢和叶片上为害,逐渐长出卵囊,至6月陆续成熟卵产在卵囊中,每雌可产卵500~1500粒,卵期15~20天。6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爬向嫩叶,多固着在叶背主脉附近吸食汁液,到9月上旬脱第1次皮,10月脱2次皮后转移至枝干上,多在阴面群集结茧越冬,常相互重叠堆集成团。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害重。天敌有黑缘红瓢虫、大红瓢虫、二星瓢虫、寄生蜂等。

防治方法 (1)越冬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刮树皮,用硬刷刷除越冬若虫。(2)落叶后或发芽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30倍液、5%柴油乳剂。(3)若虫出蛰活动后和卵孵化盛期喷50%久效磷或50%对硫磷、50%三硫磷、40%氧化乐果乳油等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40%乐果乳油1000倍液,特别是对初孵转移的若虫效果很好。如能混用含油量1%的柴油乳剂有明显增效作用。(4)注意保护天敌。

3、柿绒蚧
学名: Eriococcus kaki kuwana同翅目,粉蚧科。
别名: 柿绵蚧、柿毡蚧、柿绒粉蚧。
寄主: 柿、黑枣。
为害特点: 若虫及雌成虫吸食柿叶、枝及果实汁液。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椭圆形,长约1.5毫米,宽1毫米左右,紫红色,腹部边缘泌有细白弯曲的蜡毛状物,成熟时体背分泌出绒状白色蜡囊,长约3毫米,宽2毫米左右,尾端凹陷。触角4节,3对足小,胫节、跗节近等长。肛环发达,有成列孔及环毛8根。尾瓣粗锥状。雄长约1.2毫米,翅展2毫米左右,紫红色。翅污白色。腹末具1小性刺和长蜡丝1对。卵 紫红色椭圆形,长0.3~0.4毫米。若虫 紫红色扁椭圆形,周缘生短刺状突。雄蛹壳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0.5毫米,扁平、由白色绵状物构成,体末有横裂缝将介壳分为上下两层。
生活史及习性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年生4代,广西5~6代,以初龄若虫在2~5年生枝的皮缝中、柿蒂上越科。山东4月中下旬若虫出蛰,爬至嫩枝、叶上为害,5月中下旬羽化交配,而后雌体背面形成卵囊并开始产卵在其内,虫体缩向前方,每雌产卵50~170粒,卵期12~21天。各代卵孵化盛期:1代6月中上旬,2代7月中旬,3代8月中旬,4代9月中下旬。前期为害嫩枝、叶,后期主要害果实。第3代为害最重,致嫩枝呈现黑斑以致枯死,叶畸形早落,果实现黄绿小点,严重的凹陷变黑或木栓化,幼果易脱落。10月中旬以第4代若虫转移到枝、柿蒂上越冬。主要靠接穗和苗木传播。天敌有多种瓢虫、草蛉等。

防治方法 参考柿长绵粉蚧(2)~(6)。
(1)落叶后或发芽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30倍液、5%柴油乳剂。(2)若虫出蛰活动后和卵孵化盛期喷50%久效磷或50%对硫磷、50%三硫磷、40%氧化乐果乳油等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40%乐果乳油1000倍液,特别是对初孵转移的若虫效果很好。如能混用含油量1%的柴油乳剂有明显增效作用。(3)注意保护天敌。

4、 柿蒂虫
学名: Stathmopoda massinissa Meyrick鳞翅目,举肢蛾科。
别名: 柿实蛾、柿举肢蛾、柿食心虫。
寄主: 柿、黑枣。

为害特点 幼虫蛀果为主,亦蛀嫩梢,蛀果多从果梗或果蒂基部蛀入,幼果干枯,大果提前变黄早落俗称“红脸柿”、“旦柿”。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7毫米左右,翅展15~17毫米,雄略小,头部黄褐色,有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丝状。体紫褐色,胸前中央黄褐色,翅狭长,缘毛较长,后翅缘毛尤长,前翅近顶角有1条斜向外缘的黄色带状纹。足和腹部末端黄褐色。后足长,静止时向后上方伸举,胫节密生长毛丛。卵 近椭圆形,乳白色,长约0.5毫米,表面有细微纵纹,上部有白色短毛。幼虫 体长10毫米左右,头部黄褐,前胸盾和臀板暗褐色,胴部各节背面呈淡紫色,中后胸背有“×”形皱纹,中部有1横列毛瘤,各腹节背面有1横皱,毛瘤上各生1根白色细毛。胸足浅黄。蛹 长约7毫米,褐色。茧 椭圆形长7.5毫米左右,污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或树干基部附近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在4月中、下旬开始经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下旬为盛期。成虫白天静伏于叶背,夜间活动。卵多产于果梗或果蒂缝隙,每雌蛾产卵10~40粒,卵期5~7天。1代幼虫5月下旬开始为害,6月中、下为盛期,多由果柄蛀入幼果内、粪便排于孔外,1头幼虫能为害4~6个果,幼虫于果蒂和果实基部吐丝缠绕,被害果不易脱落,被害果由青变灰白,最后变黑干枯,6~7月老熟,一部分在果内,一部分在树皮裂缝内结茧化蛹。蛹期10余天,第1代成虫盛发期7月中旬前后。2代幼虫7月中下旬开始为害,8~9月台票为害最烈,在柿蒂下蛀害果肉,被害果提前变红、变软面脱落。9月中旬开始陆续老熟越冬。天敌有姬蜂。

防治方法 (1)越冬幼虫脱果前于树干束草诱集,发芽前刮除老翘皮,连同束草一并处理消灭越冬幼虫。(2)及时摘除虫果。(3)各代成虫盛发期药剂防治,参考核桃举肢蛾。

5、 柿卷叶象
学名: Paroplapoderus sp. 鞘翅目,卷象科。
别名: 柿卷叶象甲。
寄主: 柿、黑枣。

为害特点 成虫食叶,雌切叶卷成筒状产卵于内,幼虫栖居筒巢内并以筒巢为食料。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7~8毫米,宽3.5~4毫米,头喙棕色,体淡黄至淡黄褐色,貌视鞘翅大部分为黑褐色,因鞘翅半透明透视灰黑色的后翅所致。头较长复眼处最宽,向后渐细基部细缩呈倒三瓶状;喙短约为头长的2/5,基部细,向端逐宽,口器着生处最宽;触角棒状11节,棒状部由5节组成,端部3节较粗大,触角着生在喙基部背面中央,复眼前内侧中间相距盾片倒梯形,端缘中间内凹。鞘翅上刻点粗大成8条纵沟,在第2、3沟间近翅基部1/3处有1明显瘤状凸起,凸起部刻点沟间的隆脊较粗大,显得支怖粗糙;后足腿节端部黑色。腹部短小,臀板黑褐色。卵 椭圆形长1毫米,宽0.6毫米,淡黄色。幼虫 体长8毫米,体中部粗大,两端稍尖细,弯曲是C字形。体淡黄白至淡黄色,体背面和胸部稍黄,可透见消化道暗黑色。蛹 长5毫米左右,初鲜黄渐变淡黄白色,复眼黑色,翅芽灰黑。

生活史及习性 国内新纪录种。缺乏系统观察,山西5月下旬至6月上旬柿,黑枣花期是成虫产卵期,成虫白天活动,雌虫产卵较分散,一般1枝上只选1叶产卵,偶有2叶者,选好产卵叶便从叶片基部1/3~1/4处的叶缘斜向主脉基部方向咬开,直至超过主脉,将咬开的部分向叶背面对折,然后将对折部分从叶尖向背面往上卷成筒,卵产于卷叶的3~4周处,筒的中部,每筒内中产1粒卵,然后继续卷至切口处共可卷8~10周。幼虫孵化后即取食筒巢内叶片,粪便黑色线条状排于其中,老熟后即在筒巢中化蛹,5月中旬开始有化蛹者。蛹期6~7天。羽化后在筒巢中停留3~5天方爬出。此后没观察。发生期不整齐,6月下旬田间尚有卵。

防治方法 发生数量不多,无需防治。

6、 柿小叶蝉

学名: Erythroneura sp.同翅目,叶蝉科。

别名: 柿斑叶蝉、柿血斑小叶蝉。

寄主: 柿、枣、桃、李、葡萄、桑等。

为害特点 成、若早在叶背刺吸汁液,叶面呈现许多小白点,头部向前成钝圆锥形突出,具淡黄绿色纵斑2个,复眼浅褐色。前胸背板前缘有2个浅桔黄色斑,后缘具同色横纹,横纹两端及中央向前突出,致前胸背板中央现1渚色“山”字形斑纹。小盾片基部有桔黄色“V”形斑,横刻痕明显,前翅黄白色,基部、中部、端部各具桔红色不规则斜斑纹1条,翅面散生许多红褐色小点。卵 白色,长形略弯。若虫 体长2.2~2.4毫米,与成虫相似,体略扁平,黄色,体毛白色明显,前翅芽深黄色。初孵化若虫淡黄白色,复眼红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山东、河北、河南所生3代,以卵在当年生枝条皮层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第2代若虫6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上旬开始羽化;9月中旬开始出现第3代成虫,秋后产卵于当年生枝条皮层内越冬。成、若虫喜在叶背栖息,常群集在叶脉两侧刺吸汁液,性活泼能横行,成虫受惊扰即飞离,非越冬卵尚有产在叶背主脉内者,均单粒散产,产卵孔外附有白色茸毛。非越冬期14天左右,发生期不整齐。

防治方法 为害期药剂防治,以若虫期施药为宜,参考小绿叶蝉。

7、 柿星尺蠖
学名: Percnia giraffata Guenee鳞翅目,尺蛾科。
别名: 柿星尺蛾、大斑尺蠖、柿叶尺蠖、柿豹尺蠖、柿大头虫。
寄主: 柿、黑枣、苹果、梨、木橑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光全叶。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25毫米,翅展75毫米左右,体黄翅白色,复眼黑色,触角黑褐色,雌丝状,雄短羽状。胸部背面有四上黑斑呈梯形排列。前后翅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灰黑色斑点,外缘较密,中室处各有一个近圆形较大斑点。腹部金黄色,各节背面两侧各有1灰褐色斑纹。卵 椭圆形,初翠绿,孵化前黑褐色,数十粒成块状。幼虫 体长55毫米左右,头黄褐色并有许多白色颗粒状突起。背线呈暗褐色宽带,两侧为黄色宽带,上有不规则黑色曲线。胴部第3、4节显著膨大,其背面有椭圆形黑色眼状斑2个,斑外各具1月牙形黑纹。腹足和臀足各1对黄色,趾钩双序纵带。蛹 棕褐色至黑褐色,长25毫米左右,胸背两侧各有一耳状突起,由一横脊线相连,与胸背纵隆线呈十字形,尾端有1刺状臀棘。

生活史及习性: 华北年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场所不同羽化时期也不同,一般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为5月下旬~7月下旬,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1代成虫羽化期为7月下旬~9月中旬,盛期8月中下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寿命10天左右,每雌产卵200~600粒,多者达千余粒,卵期8天左右。第1代幼虫盛于7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9月上中旬。刚孵幼虫群集为害稍大分散为害。幼虫期28天左右,多在寄主附近潮湿疏松土中化蛹,非越冬蛹期15天左右。第2代幼虫9月上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秋末或初春结合翻树盘挖蛹。(2)幼虫发生期震落捕杀。(3)于低龄幼虫期喷药防治,可参考枣粘虫。

回答2:

洋辣子(褐边绿刺蛾)1. 人工防治: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 2. 黑光灯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保护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2龄幼虫;紫姬蜂、寄生蝇 4. 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 %马拉硫磷乳油、25 %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酮300~4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