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代表我中国人的阳性人格,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种“对”是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相对的老子《道德经》告诉了我们实际上要怎么做才能获取成功和心灵的安静,但是对于中国的价值观来说那是消极的,《道德经》代表了中国人的阴性人格。个人意见,贻笑大方,敬请批评。
一个人的思想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西周时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社会政治秩序遭到完全破坏.由此而言,孔子在其言行当中无时不体现他的政治理想.在《论语》当中所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两千年以前的中国,或许可以理解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在今天,我觉得这句话也有只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它可以理解为,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守其位的敬业精神。而在《论语》整部书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礼乐制度,其代表的一句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眼光来审视这句话的。
最大的感想是我们这些后人是蠢货,我们非要把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有情趣普通人当成圣人。弄得大家都不舒服。
其实不要把《论语》当成圣经,而是当成一个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谈话录,你会发现这个人挺有情趣,挺可爱的。
最大的感觉是必须学会这些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去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论语 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灵魂的所在,这也是半部论语行天下的意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除其如予何?”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