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的具体作用是什么?特异性免疫是不是绝对有效?
2024-11-25 07:40:0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概述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编辑本段]主要阶段  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2.反应阶段 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如果某些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即进入人体并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有的有症状,就是患病;有的没有症状,称作隐性感染。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机体都经历了一次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这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抗原)的识别和杀灭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譬如得过伤寒病的人对伤寒杆菌有持久的免疫力,那是因为伤寒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在体内还产生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又能把伤寒杆菌这个“敌人”的特征长期“记忆”下来,如果再有伤寒杆菌进入,就会很快被识别、被消灭。   能进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它又分成两种。两种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不一样,一种是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称作T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B淋巴细胞。   具有吞食异物的巨噬细胞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具有“加工厂”的作用,即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如细菌、肿瘤细胞等)后,对异物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异物(抗原)就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它本身也能直接杀灭异物或者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B淋巴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病原体,如溶解病原体,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凝集病原体使之成为较大颗粒让吞噬细胞吞食消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为体液免疫。   经处理后的病原体刺激T淋巴细胞后,也同样引起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化成能释放出淋巴因子的致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种类很多,作用也并不相同,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协作,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编辑本段]根据获得性免疫力其获得的方式  1.自然自动免疫。一个人得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便不会得第二次。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因为自然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痊愈后,人体自动产生的;   2.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极微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种卡介苗,人们便自动获得了对某种疾病,如肺结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动免疫。婴儿由母亲身体接受的免疫力。六个月里的婴儿,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起来,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为胎儿的血循环是和母亲相通的,母体的抵抗力通过血液注入胎儿。   4.人工被动免疫。给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获得相关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回答2:

吞噬细胞的作用就是清理自身老化坏死细胞和外界入侵身体的细菌.将它吞噬溶化破坏它的致病作用,特异性免疫应该是比较有效的,不过世界上都好象没有绝对的东西了.还得和其他具体情况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回答3: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中性粒细胞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一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产生速率高,每分钟约为107个,但存活期短,约为2—3天。
  单核细胞由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前体发育分化而成,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一8%。其体积较淋巴细胞略大。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停留12—24小时,然后进入结缔组织成器官,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定居巨噬细胞有不同的名称。在肝中为枯否细胞、在脑中为小胶质细胞、在骨中为破骨细胞等。游走巨噬细胞大于单核细胞数倍,寿命较长,可在组织中存活几个月。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