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近期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10.4%,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长9.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从分季度数据看,2007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2.6%,是1995年以来当季经济增长率的最高值。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呈逐季回落的态势,到今年第三季度累计回落3.6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两个方面原因是主要的。
一是世界经济增速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世界贸易增幅回落。这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987亿美元,同比下降12.3%;前三季度,货物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下降2.5%。明显削弱了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是目前我国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回落期。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从GDP历史数据观察,世界上能够连续保持5年及5年以上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极少,只有我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创造过这样的纪录,还有香港特区。日本和香港特区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最长时间是5年;新加坡是8年,但在第5年即达到峰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两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历史。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6年,整整5年;第二次是2003年至2007年,也整整经历了5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第一轮周期为1981年至1990年:1981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谷,谷值为5.2%;1984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5.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1990年,经济增长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3.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第二轮周期为1990年至1999年:这轮周期从1990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1992年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4.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次最高值;1999年,经济增长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7.6%。第三轮周期从1999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已经达到了本轮经济增长的波峰,峰值为11.9%,2008年开始经济增长进入回落期。
从分季度数据看,从1993年第一季度开始,到1999年第四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区间。在这个区间的开始,经济增长率出现了连续六个季度的回落,从1992年第四季度的16.5%回落到1994年第二季度的12.0%,累计回落了4.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5个百分点。从1994年三季度开始在波动中呈回落的趋势,1999年四季度回落到6.6%,比1992年第四季度回落了9.9个百分点。从200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07年第二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上行区间。在这个区间,经济增长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9年第四季度的6.6%上升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12.6%,上升了6个百分点。事实上,从季度数据看,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一轮下行区间,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回落。
目前,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回落期的实际情况,一是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经济增长率回落幅度过大;二是要尽最大可能缩短回落期;三是要尽最大可能在经济平稳着陆之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需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比重,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性。三是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收入保障。四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努力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五是要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六是要稳定外需,避免外需大幅度下降,同时,努力调整外需结构,实现外需又好又快发展。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即出现GDP增长率小幅下滑、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业衰退等迹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遭遇“奥运低谷效应”,悉尼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它之后,承办2004年夏季奥运会的雅典为了那短短16天的狂欢,竟背上了10年的债务。
“奥运低谷效应”是大多数奥运会承办城市难以摆脱的阴影。如今的国际经济环境正经历着剧烈的波动,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整体呈现通胀,国际粮价、油价高企等相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欣喜之余,中国人难免生出忧虑,毕竟,几乎没有哪个奥运会承办城市能完全摆脱后奥运时代的经济风险。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潜在增长率稳步提高,加之经济总量大,地域辽阔,经济体系齐全,回旋余地较大。因此,奥运会的结束不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是,如何避免物价的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也是奥运会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2008年以来,中国经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可谓迎难而上。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4%,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呈现自2007年第三季度起的逐季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正常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说。
奥运会之后,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包括美国经济走弱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房地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周期性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企业经营困难等,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严峻挑战,需要高度警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既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奥运效应”的叠加影响。为此,应该积极放大奥运会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
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中国经济依然保持活力,因为其拥有最大的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投资、外需和内需三大经济拉动因素,加上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王一鸣认为,奥运会影响的是预期,“一保一控”的目标就是要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面通胀,同时把握好“保增长”和“控物价”之间的平衡点,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由于宏观调控,中国经济过热风险开始得到消化,经济增速开始变缓。这种“变缓”不是被动的变缓,而是宏观调控所追求的“变缓”,是年初提出的“两防”调控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的表现。
可以预见,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基本面良好;二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力不减。
同时,在节能减排等产业政策引导下,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曾有经济学家担心,奥运会尽管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但由于给投资者形成了良好的预期,致使资产价格因炒作而虚高,股市和楼市在奥运会结束后会迅速调整。
“如今,市场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已使得中国经济过热风险开始消退,经济运行逐渐回归到正常轨道上。”经济学家樊纲表示,股市、楼市的风险已在很大程度上释放,能源价格也作出调整,所以更不必过多担心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有专家作出预测,中国经济7%至8%或更高一些的增长率至少可以再维持15年至20年。中国投资将继续处于兴旺状态,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只要政策调节适当,我国经济就完全可以自如应对国内外各种情况的变化,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这些是其他承办过奥运会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上海银监局副研究员张望博士说。可以判断,中国经济运行在既往轨迹上有着全新的动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