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
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
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之间有两个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
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
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生活习性
除了冬季外,户外蚜虫堆间均有机会找到前来觅食的成虫。本种分布非常普遍,但是
七星瓢虫还是有机农业的象征哦!
较少成群群聚。另外,人们还把它们称为花大姐。
年发生多代。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系益虫,应予保护。
捕食昆虫:棉蚜、麦蚜、豆蚜、菜蚜、玉米蚜、高粱蚜
危害农作物: 棉花(棉蚜)、小麦(麦蚜)、豇豆(豆蚜)、白菜(菜蚜)、玉米(玉米蚜)、高粱(高粱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1] 。
体长6.5~7.5mm。翅鞘呈红色,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之间有两个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1] 。
体长6.5~7.5mm。翅鞘呈红色,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之间有两个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七星瓢虫体长6.5~7.5mm。翅鞘呈红色,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
七星瓢虫很漂亮,它的身体是个半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