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距离现在约4500年。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
18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注意,19世纪末发掘一批重要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学者间说法不一。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3个阶段。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岛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围山谷已出现定居的农业生活,玉米和豆类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坛等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后出现国家萌芽,并出现象形文字。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各地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居民点数以百计,都是据地自立的城邦小国,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历法,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产水平也大体一致。主要遗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热带雨林区,蒂卡尔、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内格拉斯、帕伦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蒂卡尔遗址由数以百计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庙组成,气象宏伟,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估计居民有4万左右。此时出现大量刻纪年碑铭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为独特的记时柱。800~900年左右,这些祭祀中心突然废弃,玛雅文明急剧衰落。11世纪以后,玛雅文明中心开始逐渐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后古典期(约1000~1520)的文化有浓厚的墨西哥风格。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尤卡坦,并以奇琴伊察为都城。建筑中出现石廊柱群及以活人为祭品的“圣井”、球场,还有观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庙,崇拜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此后北部的玛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为后古典期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的陶器和雕刻艺术都较粗糙,世俗文化兴起,并带来好战之风。玛雅潘的统治者与其他城邦结成联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450年,大概由于内部叛乱,玛雅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文化趋于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
玛雅文明基本上属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工具、武器全为石制和木制,黄金和铜在古典期之末才开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铁。农业技术简单,耕作粗放,不施肥,亦无家畜,后期有水利灌溉。手工制品有各种陶器、棉纺织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区间有贸易交换关系。玛雅人的建筑工程达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对坚硬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建筑以布局严谨、结构宏伟著称,其金字塔式台庙内以废弃物和土堆成,外铺石板或土坯,设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顶。其雕刻、彩陶、壁画等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表现贵族仪仗、战争与凯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画艺术的宝藏之一。
玛雅文明的天文、数学达到很高成就。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约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创制出圣年历和太阳历两种历法,前者一年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后者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闰1天。每天都记两历日月名称,每52年重复一周,其精确度超过同代希腊、罗马所用历法(后被阿兹特克人采用为他们的历法)。数学方面,玛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中国人早800余年,比欧洲人早1000余年,计数使用二十进位制。玛雅文明的另一独特创造是象形文字体系,其文字以复杂的图形组成,一般刻在石建筑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写需经长期训练。现已知字符约800余,但除年代符号及少数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释读成功。当时还用树皮纸和鹿皮写书,内容主要是历史、科学和仪典,至今尚无法释读。
玛雅文明的早期阶段围绕祭祀中心形成居民点,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国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会的统治阶级是祭司和贵族,国王世袭,掌管宗教礼仪,规定农事日期。公社的下层成员为普通的农业劳动者和各业工匠。社会最下层是奴隶,一般来自战俘、罪犯和负债者,可以自由买卖。玛雅诸邦在社会发展上与古代世界的初级奴隶制国家相近,但具体情况尚无详细资料说明。
玛雅人笃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于宗教色彩。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神,其中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并且在节日时通常有活人供奉。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玛雅文字最早出现于西元前后,但出土的第一块记载着日期的石碑却是西元二九二年的产物,发现于提卡尔。从此以后,玛雅文字只流传于以贝登和提卡尔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五世纪中叶,玛雅文字才普及到整个玛雅地区,当时的商业交易路线已经确立,玛雅文字就是循着这条路线传播到各地。
玛雅人所使用的八百个象形文字,已有四分之一左右为语文学家解译出来。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称、数目字、方位、颜色以及神祇的名称。大多记载在石碑、木板、陶器和书籍上。书籍的纸张以植物纤维制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于阳光下晒干,因而纸上留下一层石灰。虽然现代还有二百万人在说玛雅语,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谐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可能可以比较探讨出其中的异同来,但我们对整个玛雅文字的解译,依然力有未逮。
然而,一九六三年,苏俄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罗马字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按着,苏俄数学研究所的斯尔.索伯夫和巴基.由斯基洛夫,使用电脑,利用庞大的资料文字(约十万字)成功的解读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书有月食、星星的运行、结婚等记载;马德里的古文书中有农耕、狩猎和雕刻等记录;巴黎的古文书则记载历史的真相。总之,基本的内容有宗教仪式、气象现象和农作物等。
玛雅人认为52年则为一个周期。
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论证其也是出于中国的第一个例子是:在玛雅废墟的城砖上,也有“太极图”。记者从王先生带来的资料上,的确看到了玛雅文物上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阴阳鱼”。第二个例子:玛雅的羽蛇神死的时候,自己跳到一堆干柴里去,然后形象就会变成凤鸟。在我国古代神话中,这种相似的故事很多。第三个例子:玛雅人死后入葬,脸上会戴一个玉面罩,这种做法我国古代也有。而且玛雅人的玉面罩上也涂着朱砂。按我国古代的说法,朱砂可以避邪。这两场对应的巡展很容易使人想起有关“玛雅人的起源”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假说:旧石器时代末期、即中国商周时期,人类可以跨越白令海峡由西伯利亚前往美洲,玛雅人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由中国迁徙过去的。后来海陆的变迁使这批早期移民无法返回中国,他们只好在美洲定居,随后就建立了足可与中国文明相提并论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玛雅--墨西哥古代文明展》的确给了中国人看一看这种文明究竟和自己有多少相似的机会。了解一些考古知识的参观者可以看出:参展的四只柱罐确实近似夏商周时期二里头文化出土的袋足罐,而那只三脚支柱彩陶也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三足陶鼎。有的考古专家甚至将甲骨文与参展的六块圭板上的玛雅象形文字进行了比较,认为圭版上实际记载了《诗经》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等一系列传说。 “中国移民说”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玛雅人崇拜的羽蛇神是否是中国的龙。羽蛇神名叫库库尔坎(kukulcan),是玛雅文化中与播种和收获相关的司雨神。事实上,它是在托尔特克(Toltec)人统治玛雅城时带来的北方神祇。中美洲各民族普遍信奉这种羽蛇神。羽蛇神与雨季同来,而雨季又与玛雅人种玉米的时间相重合。因而羽蛇神成为玛雅农民最崇敬的神祇。在现今留存的最大的玛雅古城奇岑-伊扎中,有一座以羽蛇神库库尔坎命名的金字塔。金字塔的北面两底角雕有两个蛇头,每年春分、秋分两天太阳落山时,可以看到蛇头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与许多三角形连套在一起,成为一条动感很强的飞蛇。按照玛雅传说,这象征着羽蛇神在这两天降临和飞升。羽蛇神的形象的确与中国人发明的牛头鹿角、蛇身鱼鳞、虎爪长须、可以腾云驾雾的龙有些相像。玛雅壁画上的羽蛇头像、玛雅祭司所持双头棍上的蛇头雕刻也接近龙头的造型。除此以外,羽蛇神和中国龙崇拜都与祈雨有关。基于这些证据,在中国、墨西哥、危地马拉乃至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中广泛流传着这种猜测:玛雅人的羽蛇神是殷商时期的中国人带过去的中国龙。中国人类学家张光直还曾经提出过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其中提到了所谓“亚”形问题。张光直的观点是:“亚”形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明堂宗庙的平面图即为“亚”形,殷墟墓坑的平面图也是“亚”形。玛雅文化中也出现了“亚”形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是由方形四角加四株“宇宙之树”内凹而成。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作为天地沟通场所的宗庙明堂也是在四隅象征性地标志通天神木,从而使方隅内凹成“亚”形。古地理学方面的研究也为“亚洲人种迁徙美州”这种假说提供了依据。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最先进的新石器文明,但迄今为止在美洲只发现了旧石器晚期以后的人类活动痕迹,这似乎只能用美洲人类迁徙自其它地方来解释。一种假说认为这支人类来自欧洲,但这种假说缺乏有力依据: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北部通道格陵兰岛被大面积冰川所覆盖,人类无法选择这条通路;由欧洲通向亚洲的必经之地里海也因发生海侵而面积增大,从而隔断了欧亚。另一种假说认为这支人类来自亚洲,通道是现在美、亚洲之间宽度仅90公里的白令海峡。据推算,35000年前,地球海平面曾一度下降,水深只有近40米的白令海峡露出海底,成为宽达1500多公里的陆地,这片陆地在古地理学上被称作“白令及亚”。此后海平面曾经回升,但在25000年至12000年前的又再次下降、重新开辟了这条通道。这样一个宽畅的通道完全可能成为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陆的人类利用的道路。除此以外,从中国华北向东北延伸、通过白令海峡直至北美,在这片区域里都发现过一种旧石器时期的人造工具:楔形石核。这种石核是制造石片的用具,这种工艺在中国华北的出现时间可以上溯至大约三万年前。而沿着上述路线愈向东走这种石核出现的时间越晚。按照专家的观点,当时不同人种间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更像是某一支人类带着这种技术向东迁徒的结果
对于建筑的描述
实际上所有的玛雅建筑都置于基台之上,基台的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上层建筑的
用途,范围从2 英尺到6 英尺高的用于支撑宫殿和住宅的基台,到足足150 英尺高
用于支撑神庙的金字塔(蒂卡尔神庙4 )。通过在一面或几面的那些宽大陡峭的台
阶,来爬升至基台。这些基台在接近顶部的时候就停建了,在正面和供以登攀的台
阶之间留出一个宽大的空间,然而在背面和其他侧面,其建造应接近基台的边缘。
玛雅的正面通常有中部壁线分成两个主要的水平区域,壁线几乎沿着墙的中部
环绕了一整周;在顶端也环绕着同样的一根壁线。平顶是由坚硬的石灰混凝土浇筑,
通常中心较高有利于排水,在科潘和奇芩伊策萨以及乌瓦夏克吞通常是一些突出的
排水管道来排水。在屋顶上经过中轴线且平行于建筑物正面,通常由一个方格墙用
来挑高建筑的整体高度。有时这种顶冠同建筑本身一样的高,而且仅仅出于装饰的
目的。
地面轮廓变化通常根据建筑物的建造目的。神庙通常只有前后相连的两个房间,
利用在前面墙的门道进入。里面的房间是神殿,而外部的房间则用来举行较不重要
的仪式。在宫殿似的建筑中,一般有两排房间,前后相连。如果在前面墙上只有一
个外部的门道,通过外部房间的后墙上的门道进入里面的房间。有时后一排的房间
可以通过建筑物后墙上的门道直接进入。在这个实例中,在分割两排房间的中部长
壁上或者在横断分割墙上一般没有门道。这种设置经常应用于北部地区的宫殿型建
筑,但在皮德拉斯·尼格拉斯中部地区和横断墙上也设有不少门道。
虽然没有窗户。但有时在上半部的正墙上经常开设一个长方形的小口,是一些
建筑的地面轮廓,它们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可以分成一些基本的类型。其中最常
见的两种是宫殿式和神庙式,不知玛雅人是怎样切割和打磨他们的单个的建筑砖块,
所有的外墙和内墙上都涂有灰泥来掩饰所有的接缝。尤其是在尤卡坦,任何企图分
开接缝的行为都会徒劳无功。
在北部尤卡坦的一些较小的村镇,有一些和古时候一样的石灰窑。用当地石灰
石来烧制成石灰。选出森林中的一块空地并打扫干净。砍下大捆的木柴排列成一个
直径为10到20 英尺的圆,木柴的两端与圆的半径平行,中心留有一个直径为一英
尺的孔,木柴将堆倒4 英尺高,在它的顶端由外缘向内推进一英尺,打碎了的石灰
石又向上累积2 英尺。
当所有都准备就绪,将中心空地部的落叶和朽木点燃,来引燃木柴。火由下至
上,由内至外愈演愈烈。玛雅人认为由两个防范措施对于火势的燃烧很关键:第一
是必须没有风,这样才能保证火长时间燃烧。第二是不准女人接近这一地点;如果
有女人碰过木柴,就会导致燃烧的失败。木柴全部燃烧应该需要36小时,如果火势
很旺,石灰石碎片最后将化为一堆石灰粉。
在玛雅人建立纪念碑的1200年的过程中,发展的不仅仅是普通的差异还有显著
的地域性的差异。这一差异反映在不同的建筑组合和细节以及建筑装潢上。考虑到
玛雅文明时间和地域上的涵盖范围,玛雅建筑保持了一种非凡的一致性。
建筑装饰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早期,建筑装饰不是很繁杂。通常是垂直的正面饰墙上,只
有由粗石构成的中部和顶部两道凸起的墙线。中部地区的古典主义时期建筑,尤其
是在科潘,帕伦克和蒂卡尔,在中部的墙线上正面饰墙是有坡度的。后来,在中部
和顶部的墙线之间零星点缀着一些拉毛粉饰。古典主义时期的这种正墙装饰在帕伦
克达到了它的发展顶峰,这时候正面饰墙的上下两部分都装饰着精美的图案。这些
图案由硬石灰灰泥塑成,装饰在正墙的粗石的突起部分。
除了在科潘和奇里瓜,中部地区很少在正墙的上半部分装饰石头雕刻。雕刻有
的应用在外部装饰上——墙面饰板(皮德拉斯·尼格拉斯,坡道侧面的阶梯(科潘、
帕伦克、奇里瓜)和阶梯的竖起部分。这些阶梯上经常雕刻着象形铭文,在古典主
义建筑上使用内部雕刻装饰不是很普遍,最吸引人的应用在帕伦克的神殿的碑石上。
以及在科潘的门旁侧柱和内部门道的侧面,还有就是在奇里瓜内部阶梯的竖立面和
墙面装饰上。
然而在北部地区,雕刻装饰应用十分普遍。在坎佩切中部的车尼斯地区和昆塔
纳罗西面,在正面饰墙中部墙线的上下部分都细致予以装饰,这些地区也是玛雅地
区装饰最为华丽的。在普克北方和西北方地区是在古典主义时期的后期北部尤卡坦
最为富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这里,虽然,有时也发现过雕刻的下部区域,但
正面饰墙的上半部分禁止使用雕刻的。虽然经常有人物、动物、鸟和羽蛇用楔子嵌
接在上半部的正面饰墙上,但大部分的图案都是几何形的。
约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