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3、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古义:怕什么。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古义:丢弃。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学者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课文朗读:《醉翁亭记》
1、语言积累
(1)生字读音
环滁(chú)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林霏(fēi)开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 山肴(yáo) 野蔌(sù)
射者中(zhòng) 觥(gōng)筹交错 颓(tuí)然 阴翳(yì)
(2)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4)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即“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②判断句 “……者……也”:古汉语的判断句式之一。“者”起舒缓语气作用,有复指作用,引出谓语,“者”也可省略不用;“也”用在谓语后面加强语气,帮助判断。
2、结构分析
3、重点把握
掌握作者在文中以寓情山水来排遣被贬谪的抑郁之情的写作手法。
三、重点知识归纳
(一)、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1、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岳阳楼记》骈散结合,特别是骈句,须怎样诵读才能达到要求?
①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皆两字一顿,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如“衔/远山,吞/长江”“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稍长的停顿,如“日星 /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3、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③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把上述警句放在显著的位置上?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4、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别?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看,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抒写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5、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平时多看看文言文,在看到时候要作笔记,慢慢积累就自然而然会了的!!多翻翻古文观止!!!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