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历史试题
2024-12-29 14:02: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代化和现代生活这两个词本身就含有先进和使人向往的意思。以政治现代化而言,毫无疑问民主政治体制是绝大多数人所向往的,甚至在专制体制下的受益者也会满怀羡慕的谈论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因此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体制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荡陈旧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随之而来的宗教和文化也在与土生土长的本土文明融合、碰撞、整合。讨论现代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实际内容,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和现代思想并不是两个不相干的个体,尤其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现代化的文化绝不是仅仅指西方文化,科技和社会制度的西化并不是必然触及文化的价值体系的核心思想,那些认为西方现代价值是普世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指儒家文化)是特殊的是对现代化的误解和偏见。

人的属性具有多重性,值得注意的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属性便是生物学属性和纯粹社会属性。在行为上的表现,生物学属性表现的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这类本性对于一般生物而言就是天性;而人的纯粹社会属性则是另一个极端,其行为方式受调整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制约,越过了这条线便要付出被法律惩罚的代价。但是,在人的所有行为中,纯粹靠天然本性或者严格沿着法律准绳行走的行为只是两端而已,中间绝大多数行为的则需要由宗教、文化、哲学、伦理道德等进行指导。如果把两个极端属性比喻成人的神经和骨骼的化,宗教、文化、哲学、伦理道德等则相当于肌肉和组织。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毋庸置疑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曾经有过值得骄傲的辉煌和荣耀,而且在现代性的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可以起到指导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行为的作用。但是这里格外强调,儒家文化只能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社会中的作用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垄断。我之所以断定儒家文化在能够在引导社会行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是基于儒家思想的中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儒家提倡人伦关系所决定的。

先说儒家思想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之认识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和天地是一体的,用专业术语来讲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属于内倾性思维,这刚好和古希腊先贤们的外倾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内倾精神不鼓励人们积极主动的探寻周围的世界,因此,对自然界寻根求源少,对人性评价多,因此不可能产生类似于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也没有产生超越现实世界的上帝。儒家对于价值的源头相信“道之大源出于天”,讲究内在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没有先天的限制,内在的超越也不一定体现在物质上。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到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和“人皆可以成尧舜”再到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这种内向的超越确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尊严和价值,这和西方的把人的尊严寄托在上帝(存在)的保护下形成鲜明的对比,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觉的修心能力。儒家这种对人性的赞美,打破了按照社会等级地位角色来评价人的“实用主义标准”,所以论语中便有“小人儒”和“为富不仁”的话。这种价值判断体系无疑在全世界变成了一个经济动物的今天有着有益的警醒意义。

再说儒家思想对人伦关系的认识

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上,以文化价值而言,中西各有一套最高的普适原则,对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影响力,甚至成了社会成员追求的最高理想。这分别是西方的“公平”(justice)和中国的“仁。”“公平”的源头来源于外向思维的超越“上帝,”仁则是内向思维的超越取向。在现代法制原则起权威作用的社会,大量的法制涉及不到的行为关系中,“仁”的价值和作用不可低估。孔子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仁”在各个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维护各个等级之间关系之间的准绳,所谓“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也,到了孟子则阐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别。”一些批儒的人以现代民主理念和人权标准来衡量儒家所在等级社会的这些人伦关系,显然有“事后诸葛亮似的以今苛古。”就算是现代社会,人和人尽管在法律意义上、尊严意义上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没有差异,何况法律上所能干涉到的平等只占人际关系的一个小小部分,儒家的这些思想仍然不可全盘否定。一些攻击儒家的人,喜欢断章取义的拿“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当作愚昧孝道的靶子进行攻击,岂不知紧接着却对“直在其中”视而不见。父子之间相互为对方隐,并不是无是非,而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值得玩味的是,现代西方的一些把民主和人权列为最高价值的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经在司法中实践了孔子的隐:在有些场合,除非主动愿意,尽量避免以法庭强迫的名义,让亲人为对方犯罪举证。当然,尽管动机和理论根据不同不同,却也殊途同归。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价值的核心是仁,我看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一天,这个“仁”就有存在的必要。

儒家思想体系曾经是维持中国社会整体价值的纽带,如今早已经退淡了历史舞台: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制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结构,都是儒家所望尘莫及的,因而儒家思想不会也不可能在“用”上面占据社会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充其量是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处理介于法律和原始本能之间人伦关系的一种理论,是个人修身修心的一种心经,不再是晋身社会上层的梯子,“悟道前是砍柴担水,悟道后还是砍柴担水。”这种没有功利心的修身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才是难能可贵的。

对那些试图复儒复到把儒家请回原来地位的人来说,有点知不可为而为之,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我只能引用雨果在“悲惨世界”里面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一些过了时的团体还想永远存在下去那种倔强的想法,就好像人要把哈喇的头油往头发上抹那样固执,把发臭的鱼吃到肚子里的那种妄想,要大人穿小孩子衣服的那种蛮劲,僵尸回到家里要和活人拥抱的那种慈爱。

鱼说:“我出身于大海。”衣服说:“你这忘恩负义的人!我在风雨中保护过你。”头油说:“我是从玫瑰花里面来的。”僵尸说:“我爱过你们。”

对于这一切,我们只有一个回答:那是过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