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
泰戈尔的诗歌颂母亲、儿童、大自然,文字优美纯净,充满了神秘的印度宗教精神。
形式和韵味都给人以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花异草的印象《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发表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他的艺术越来越深刻,变得富有宗教和哲学意味了;人类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咏的题材。他是我们的圣人中间第一个不厌弃生存的,他是从人生本身出发来说话的。
这些抒情诗——据我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满了微妙的韵律、不可翻译的轻柔的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吉檀迦利》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
第一点是散文诗形式的大胆运用。吉檀迦利在形式上突破了印度诗歌的传统格律,采用了散文诗体,极富音乐性。
第二点情景结合,形象生动。自然风物触发和融通着诗人的万般情思,虽然采用大量的象喻手法,使形而上的神具体化,形象化。
第三点象征手法和朦胧美。作者借助无所不保佑,无影无踪的神,引发出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创造出超越时空的深远意境。由于神寓意丰富,加之哲理的深奥和表现方法的象喻性,造成了诗集的朦胧之美。
哲理性;情感性;朴实性;优美韵律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哲学观的艺术体现,它的主题思想是在有限之内达到无限的欢乐。《吉檀迦利》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热爱现实、热爱生活的精神。总之,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所追求的是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与梵结合的理想境界,也就是所谓"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和追求正是泰戈尔哲学观的艺术体现。
梵者,人格化的宇宙,我者,宇宙化的人格。通过这两者的结合,泰戈尔希望成就“全人”。印度的另一位圣人室利阿罗频多说过:“印度人常是为了人类而生存,不是为了她自己;是非为她自己而为了人类她乃将是伟大。”所以,作为印度人的泰戈尔绝不是一个公布小哲理的格言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印度哲学和宗教思想。
在印度的古哲学中,“梵”是宇宙万物的统一体,是人类和谐的最高象征。泰戈尔的生命中浸透了这种哲学的意念,但是,泰戈尔不是宗教者,因此,他把这种意念不是引向来世或虚无飘渺的天庭,他扎根于泥土,培育着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鲜花,他爱的人从国王到乞丐的各色人群,泰戈尔的这种思想的基调,延伸出去同时包括了泛神论的思想,泰戈尔歌颂的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是人人可以亲近、具有浓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诗人劝告那些盲目的顶礼膜拜者们:“把礼赞和数珠撇在一边罢!”因神并不在那幽暗的神殿里,“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人们应该脱下圣袍,到泥土里去迎接神,在生活的劳作中和他站在一起。这种思想从印度古代的《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的“梵”�人与“梵”是统一体。泰戈尔在他的探索中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人的身上,他绝不厌弃生存,永远从人生本身说话,他并不是超然于物外。因此他寻求到了那种“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并不想指点人们什么,他只想向人们倾诉什么。他创造的仍然是人,是充满七情六欲却又具有人类美德于一身的新人。这是泰戈尔的追求,也是所有大艺术家的追求。较之同时代、当代别的大艺术家,泰戈尔没有把更多的精力去发掘人类的丑恶,而是孜孜不倦地在美的领域中开垦、耕耘。他不是用匕首或鞭子去惊醒读者,他是用微笑去溶化读者。谁能写出孩子的睡眠被偷走那样美妙的画面呢?谁又能终生以其艺术之笔怀着对人类的爱并保持不谢的童心呢?
泰戈尔的哲学观主要来源于印度古老的哲学经典《奥义书》。它的中心内容是“梵我合一”和“轮回解脱”。泰戈尔吸取了前者,对后者有自己的见解,即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极修养,即积极入世。
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执著地追求与神结合的境界,他对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某种场合其实就是他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对于自己祖国、未来的热切期望。“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智识是自由的;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国的墙隔成片段;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中;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进入那自由的王国,我的父呵,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罢。”在泰戈尔的精神世界里,始终供奉着他的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