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难经·六十七难》是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创作的一篇散文。
临床上常常将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此为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学法的典型实例。
俞穴,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腰背部的穴位;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会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
扁鹊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中医典籍《难经》。
扩展资料:
应用
如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出现的尿潴留,可选择膀胱俞;胆石症出现的胁痛,可选择胆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连属的组织器官病患,如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肝开窍于目,又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俞募配穴法
俞穴又名背俞穴,募穴为胸腹之募穴,均为针灸临床上常用之要穴,并且经常配伍组方,称为“俞募配穴法”,由于笔者余岁尚轻,且尚未临床经验,现仅对俞募配穴法产生的几点看法略陈管见。 1、俞募配穴属“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范畴 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简称俞穴。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俞”有传输之意,即脏腑气血由内向外注于此;“募”有汇集之意,即脏腑气血由内向外汇聚集结于此。根据脏腑的阴阳属性和胸背阴阳的划分,背为阳,故俞为阳;腹为阴,故募穴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难经·六十七难》,中“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这指出脏病取腰背之背俞穴,腑病取胸腹之腹募穴,即是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法。 2、“俞募配穴”的“气之径路” 经气可从阳行于阴,也可从阴行于阳。笔者认为胸腹背腰部之经脉经气之相通是通过“气之径路”完成的。《灵枢·动输》云:“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是说四街是经气运行的捷径通道。《灵枢·卫气》又云:“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就是说身躯前面的胸腹部与身躯后面的背腰部之间,是通过气街这个经气之捷径而相通的,因此俞募穴之气是相通的。 3、“俞募配穴”与脏腑病 俞募配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前后配穴法的代表,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均有体现。俞·募穴的分布规律与五脏六腑所在的位置前系密切,在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因此通过俞募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往往反应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另外俞募穴接近脏腑,《灵枢·胀论》云:“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所以俞募穴可以诊治脏腑发生的疾患。 人体五脏六腑之间以经络为枢纽,遵循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规律即健康是“阴平阳秘”,疾病是“阴阳失调”,治病的过程是“调整阴阳”的过程。而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对治疗阴证阳证俱见的脏腑病症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