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是在玄武门政变当中被杀死的。
公元626年,李建成恐惧秦王府的强大,建议李渊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严令不得相间。秦王府文武多被免官外放,府中只剩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和张公谨等几人。
众人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劝李世民尽快采取行动杀掉李建成,逼李渊退位,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领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奉召入宫,行至临湖殿,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于是掉头准备回东宫。李世民一边大呼一边在后面追赶,并一箭射杀了李建成。
东宫和齐王府的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将领得知李建成遇害,带领二千兵马猛攻玄武门,将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吕世衡等斩杀。
薛万彻鼓动士兵去攻打秦王府,秦王府诸人大惊失色,于是割下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示众,使东宫兵马失去斗志, 在这场政变中,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
扩展资料: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兵败,弟弟李世民顺理成章登基为帝,若是没有这场政变,李建成顺理成章也会继承皇位,李渊中意的接班人也是李建成。
只是,李世民的胸怀抱负是朝中众臣有目共睹的,渐渐的,李建成感觉自己太子的地位被动摇。于是,李建成悄悄使计,让李世民在李渊心里逐渐失去信任感,被逼无奈,李世民选择反抗。
李家兄弟原本是互相友爱的,平日里人前人后都是兄友弟恭的样子,只是权和欲面前,哪怕是一母同胞,再也顾不得什么亲情了。
在这场政变中,就出现许多能力极强的文臣武将。魏征,冯立,之前都是李建成的部下,后来又被李世民收归麾下。
魏征是文臣,冯立是武将,冯立在东宫任职,主要负责东宫侍卫值守,可见李建成对他的信任。李世民对于皇位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
冯立与魏征也已经看出李世民将会有所动作,多次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李建成都犹豫了。要说论起帝王谋略,李建成没有弟弟李世民手段狠辣果决,优柔寡断让他失去先机。
而且,李建成每当想要动手时,都会被心里的手足之情所动摇,但让李建成万万没想到的的是,他顾念的兄弟会在兵变时眼都不眨的将刀子捅进他的身体。
李建成一死,整个东宫都处于混乱的状态,逃的逃,散的散。虽然人都快走光了,一心忠于李建成的冯立却没有离开,他想为李建成报仇。
经过反复思量谋划,冯立召集了一小股部队,准备与李世民拼个你死我活。李世民这边由敬君弦和吕世衡领兵对抗,他们二人也是李世民拿得出手的大将,随他身经百战。
只是冯立来势汹汹,饶是他二位再见多识广,也被冯立的阵仗惊住。不仅没有在冯立这里得到便宜,二人还被他砍了头。
尉迟敬德知道冯立是来报仇的,无非就是为了城楼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来的,于是命手下将人头丢下去。
冯立下马叩拜,但是却涕泪横流,自己废了这半天劲,太子也不能重新活过来,于是转身劝众人,太子已死,无法改变,如今杀了李世民两员大将也算是报仇了,自此诸位各自安好,各奔前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建成
根据《新唐书 隐太子传》建成死年三十八。长子承宗为太原王,早卒;承道安陆王,承德河东王,承训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义巨鹿王,“玄武之变”后皆坐诛。
就是说李建成38岁死的 ,有6个儿子 长子李承宗封为为太原王但很早就死了,然后是第二个儿子李承道被封为安陆王,三子李承德被封为河东王,四子李承训被封武安王,五子李承明被封为汝南王,六子李承义被封为巨鹿王,都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诛被杀了。
史书只记载在玄武门之变中,和齐王李元吉的5个儿子一起都被杀害。但是始终查不出来是谁杀害的,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也没人能说出来真相。是唐初比较惨的一件大案,也是唐朝大理寺最头疼的一件案中案,只能推测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局中局,大理寺的官员们和文武百官对此案始终是没有头绪,剪不断理还乱,成为至今都查不出来的千古悬案。不过有些推断还是可以流传下来提供大家参考的,比如隐太子李建成和剿剌王李元吉的儿子中有支持秦王李世民的,特别是隐太子的儿子,有10几岁的,掌握了大量太子府和齐王府文武百官及其嫔妃的谈话内容和对秦王府的很多行动计划。高祖皇帝李渊在接受太子齐王府百官和嫔妃对秦王的发难弹劾之后,调查过真相,他的皇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有给他讲实话的,所以,高祖皇帝李渊寻找机会授予秦王李世民天策上将的职务,掌控天下兵马和很多生杀大权。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当天,齐王和太子被杀,齐王府和太子府率军猛攻玄武门和秦王府,打着给太子齐王报仇雪恨的旗号,要把秦王府全部斩尽杀绝。由于很多参与者都在玄武门或者被派到其它重要岗位履行职责,太子和齐王的儿子被来历不明的人杀害,仅仅留下太子妃和齐王妃及她们的女儿,可以推断隐太子李建成和剿剌王李元吉的儿子全部被杀人灭口,或者被借机报复唐高祖李渊,想把唐高祖李渊的孙子全部一网打尽。
和他们的父亲在当天一起被二叔杀了。
个人意见 查找了很多资料唐隐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妃都没有记载,有可能唐隐太子李建成的孩子与太子妃都逃脱了这场灾难.按到当娘的会一个人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