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炭疽病在我国东部草莓产区发生较多,草莓的叶片、叶柄、托叶、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果实都可受害。可造成果实腐烂和植株萎蔫,发病严重的年份,可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1)为害症状匍匐茎、叶柄上出现长数毫米至3~4厘米的黑色病斑,病斑稍凹陷呈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情发展病斑扩大到围绕匍匐茎或叶柄一圈时,匍匐茎、叶柄折断,多湿时病斑上会长出霉斑。如果病菌侵入根茎部,植株会整株枯死,这时切断根茎,从横断面上可看到从边缘向内部扩大的褐色腐败斑。严重时造成育苗期大片死苗,有些症状不明显的感病草莓苗栽入大棚后会陆续出现枯死现象,但在大棚内病情一般不会向周围草莓植株扩散(图9-3)。
图9-3炭疽病匍匐茎和叶片症状
(2)病原及发病规律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炭疽病通过症状不显著的母株在育苗田传染给匍匐茎子苗,病茎、病叶残留在土壤中的菌源也会传病。病原菌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上下,所以一般在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病,尤其是7、8月高温期,草莓苗长势往往较差,对病害的抵抗力较弱,发病、蔓延都较快。炭疽病菌的孢子能随雨水及浇水溅起的水沫飞散而传播,盛夏期大雨过后常会出现病害爆发现象。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主栽品种中明宝发病较轻,丰香较重,引进的新品种章姬、枥乙女较重。
(3)防治方法①严把育苗田母株选择关,不在前年发病田中选留母株。②不在前年病田中育苗。③在避雨大棚中育苗。④发病严重的田块,实现水旱轮作,改种1~2年水稻后再作草莓育苗田。⑤如无法轮作水稻或避雨大棚育苗,可采用日光高温消毒办法。⑥感病品种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即用药防治1~2次,雨后继续用药,尤其是大的风雨过后,一般均应用药防治。有一定抗病力的品种,则要经常检查草莓匍匐茎、托叶等易感病部位,发现初始病斑随即用药防治,强风雨后尤需注意。药剂防治可选用10%世高(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10%醚菌酯水乳剂2000~3000倍,3%多氧清(多氧霉素、多抗霉素)水剂600倍液,4%朵麦可(四氟醚唑)1500~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同一农药种类不能连续使用,以多种类交替喷雾防治为好,否则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效。
草莓炭疽病在我国东部草莓产区发生较多,草莓的叶片、叶柄、托叶、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果实都可受害。可造成果实腐烂和植株萎蔫,发病严重的年份,可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1)为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匍匐茎和叶片,花和果实也可染病,发病适宜温度为30℃左右,属典型的高温性病害。发病症状可分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两种。匍匐茎、叶柄和叶片发病时,发生近黑色的长圆形、纺锤形或椭圆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溃疡状,并向下凹陷,病斑包围叶柄或匍匐茎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出肉色霉菌。有时叶和叶柄上产生污斑状病斑。整株萎蔫型病株在发病初期,只有1~2片幼叶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但几天后即枯死。无病新叶保持绿色不表现畸形,枯死株茎部由外到内逐渐变成褐色,只有维管束不变色。果实受害初期产生近圆形病斑,淡褐至暗褐色,果实成熟前病斑迅速扩大,软腐凹陷,后期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黏稠状肉红色分生孢子团,果实变软腐烂。
(2)病源及发病规律 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病菌在病组织或随被害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当气温达到15℃以上,空气湿度较高时,病菌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在19℃时即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昆虫传播,病菌也可随病苗、病叶、病果作异地传播。在草莓现蕾期开始在近地面幼嫩部位侵染发病。一般在7~9月份的高温季节发病。连作地发病重,雨水多、土壤黏重,施氮肥多植株徒长,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新明星、早丰86、宝交早生等品种较抗炭疽病。②栽植不宜过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速效性氮肥的施用量;生长期要及时去除匍匐茎、侧芽和老叶,以利通风透光,提高植株的抗病性。③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出园外销毁。④在发病初期用2%武夷菌素水剂喷布,浓度5毫升/升,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⑤药剂防治。在匍匐茎生长期可喷布8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