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是女人的第二生命。对女性来说,发型不仅体现了她们的魅力,同时也能左右他人对她的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女性的发型是一面镜子,可以显示出她内心的欲求和愿望。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的禁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剪发被看成大逆不道的行为。那时妇女的发型往往是年龄和身份的标记,如蓄两根长辫子代表十五六岁的少女;梳成两个椭圆状的发髻表示未婚;出嫁时,又在后脑梳成圆形发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女性的愿望和欲求。辛亥革命后,一些女性与男性一起剪去长辫,向封建势力决裂。“五四”运动后,新女性剪短发投身革命。在革命军队中规定的女式发型到了“文革”时倍受女性的青睐。所以刚时兴烫发时,一些年轻女性抢先试行。
女性想改变别人对她的印象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改变发型。电影电视中的女演员,就是凭着改变发型,再加上其他化妆技艺,自由自在地扮演着各种角色。而女性歌手几乎不改变发型,将自己特有的发型视为“注册商标”,以便让观众保持对自己深刻的印象。
女性对某一发型的模仿,往往体现了女性对该发型及具有该发型人的崇拜。当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风靡世界时,她在该片中的发型被称为“赫本头”,受到众多女性的模仿,那时,女性不管自己的美丑,很多人都剪“赫本头”。当张瑜主演的《小街》上映后,中国的年轻女性纷纷剪起“张瑜头”。其实,女人们并不在意自己是否适合剪“赫本头”还是“张瑜头”,只是一味地想使自己来适应那种发型,以便像赫本和张瑜一样拥有男孩子的俏皮,使男人对她另眼相看。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我同一化”,这就是说,她们借着跟心爱的影星梳理同一发型,使自己仿佛就变成了该影星。对此,男人们也许会说,单是发型相似,她也成不了所模仿的影星,不过对于那些女人来说,外观上一旦相同,就连行动也可能配合着外观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型对行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发型的模仿上,男性也有相同的心理。比如长发一般为女子的发型。但美国的嬉皮士们首先兴起了男子留长发的做法,他们以此象征权威和反抗。“爆炸头”本为非洲发型,美国黑人蓄留“爆炸头”,以表明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对民族歧视的反抗。这些发型后来流传到我国已失去原有的含义,仅仅作为流行发式而已。
发性发型的改变往往是因为内心起了变化。与你熟识的女人一向习惯留长发,而今日突然剪成短发,你万万不要以为她仅仅是出于美容的考虑,她的内心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异”,很可能是失恋,或是爱上了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总之,她认为必须跟昨天的自己诀别,从今以后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以致毅然将一头长发剪短。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姑娘在结婚前,都会到美发厅去改变自己的发型。这正好说明,她在初为人妻之前,将向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告别。削发为尼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同样可以说明发型的改变反映了内心的重大变异。
女性不喜欢他人窥视她的内心,更不愿意将内心话直接表露出来,于是发式成为她表露心迹的婉转手段。反之,人们通过发式也可推测她的内心活动。一个女性盲目追求流行发式,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发型,这表明她没有牢固的信念,追求时尚,缺乏自信,情绪不安定,孤独感强烈。
有人对女性的发型改变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约有30%的女人在改变发型时很在乎男人的目光。据日本体态语专家石川弘义先生调查,对金钱着迷的女人喜欢用手缠拉头发;在特定的男人面前解开束发的女人,就等于解开衣带一般,往往表现出可以奉献自己。如果她们在男人面前,用嘴噙着长发,说明她的心态从警戒转变成非警戒。因此,一个女子在男性面前,绝不可轻率地做出这种动作来。
总之,在和女性沟通时,你不可不注意她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