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结梁启超的转变轨迹:维新—共和—保皇—拥袁—反袁,最后退出政坛转入学界。但就大的方向来说,从改良维新到倡导共和再回到虚君保皇,实三次耳!梁氏之易变,为中国20世纪思想史留下两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话题。一、为何从反叛传统起步的他,最后却皈依传统之门?这究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强大,还是西方思想的无力?事实上,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界一直摇滑于中西学术之间,至今仍无最后之定夺。既舍不得老祖宗的东西,一只眼睛又被外来的漂亮妹妹所吸引,这就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之实况。二、梁氏如此易变,究竟是梁氏个人因素,还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之通弊?或只是梁氏真诚坦率,将自己的心路历程随时摊晾于外?
作为个人,梁启超感觉灵敏气质热情,四周环境稍有变化便能敏而感之、起而迎之,能够迅速吸收不同的学术思想,并不固执原有成见。他本人晚年也说“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其应事也有然,去治学亦有然。”郑振铎认为梁启超的光明磊落之处便在于他的善变,且并未变动宗旨目的,所变者仅为手段与方式而已。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梁漱溟认为梁启超因热情而多欲,缺乏定力不够沉着,其学术活动量过于质,未能达到含蓄深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虽然空间上大于蔡元培,但时间上却不及蔡元培绵历久远。
以今天眼光,梁启超的渐进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理解。毕竟,渐进虽缓,代价较小,社会阵痛亦轻。此外,也容易维持秩序,容易沿续被历史检验的那些经验,不至于打翻一切重起炉灶,引起道德失范司法真空。就当今世界主流意识而言,亦大都赞成和缓的改革而非激进的突变。再则,渐进因基础扎实,不断调整不断修补,更利于对问题的深刻认识,社会接受的程度也较高,阻力相应较小。就其整体速度而言,也不见得比激进的突变缓慢。“渐进论”终于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说明了中国知识界真正走向成熟。
台湾一位政治学教授在总结台湾政治改革经验时,概括为两句话:“开始要早,步子要慢。”也就是说思想认识可以前卫激进,但实际行动宜稳宜缓。对此,钱理群先生于1996年有一剖析:“这一‘早’一慢……同学们不要小看这几个字,这是总结了本世纪无数的经验教训(其中还包括了血的教训)以后,才得出来的,千万不要忘记。”
梁启超感觉灵敏气质热情,四周环境稍有变化便能敏而感之、起而迎之,能够迅速吸收不同的学术思想,并不固执原有成见。他本人晚年也说“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其应事也有然,去治学亦有然。”郑振铎认为梁启超的光明磊落之处便在于他的善变,且并未变动宗旨目的,所变者仅为手段与方式而已。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梁漱溟认为梁启超因热情而多欲,缺乏定力不够沉着,其学术活动量过于质,未能达到含蓄深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虽然空间上大于蔡元培,但时间上却不及蔡元培绵历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