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资料如下:
作者:菲特烈
绅士时代的战争
在18世纪的欧洲及北美的战争中,绅士风度被发扬到了极致,作战的双方既可以你死我活地搏杀,也可以心平气和地侃侃而谈。
凡是看过有关那个时代战争电影的想来都会发现两军交战,总有军乐队相伴左右。作为现代人似乎很能理解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怎么还要找一帮人来吹拉弹唱?在那个时候,几乎各个欧洲国家的部队几乎全部配备军乐队,基本上的编制是每个连队配属3名鼓手或是笛手。实际上,作为军乐队的首要任务是替指挥官传递作战信号和指示。当日的作战,可没有什么“无线电”之类的好东西,对士兵在战场进行大范围的命令十分困难。相较而言,依靠鼓手们来敲出作战信号就变得十分方便可行了。换言之,不同的军乐也就象征着不同作战命令。再者,18世纪的战斗所采取的最常见队型既所谓“线形战术”,这有利于发挥大规模排枪齐射的威力,但同时也要求是并行军时的步调一致划一,如此乐手就可以让士兵们根据他们乐曲的节奏来掌握自己的步伐,维持战线的队形。在战场,有着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作战双方都应不主动地向对方的军乐手攻击,凡是主动对军乐手袭击的一方往往会被舆论斥为“卑鄙的小人”。
军官
至于军官在那时也就像类似的“优惠”政策,既在进行射击的不应把对方指挥官作为瞄准目标。一个标准18世纪的欧洲步兵连的编制为,一名上尉,一或两名中尉,一或两名少尉,5名下士和3名乐手及140名列兵。所有准尉以上的被视为军官。最明显的识别就是,军官一般手里都会拿着一把长矛,以作为指挥之用。
(如下图)
从左至右,a 为尉级军官 b 为校级军官 c 为军乐手 d为掷弹兵 e为普通步兵
当然这种规矩并不是人人都会遵守的。在美国独立战争时,被英国视为乡巴佬的美国军队几乎每次都在战场上首先射击军官。英军司令考瓦立不止一次地对此大加抱怨。有一次他对前来与他谈判战俘交换时的一位美国军官如此说到。“如您所知,在文明战斗中,我们不应该显示出不合时宜的敌意。我的上校先生,想象一下,双方群龙无首地混战一气,是多遭的事啊。这应该有军官,真正的绅士来指挥与控制。在适当的时候,来控制士兵们的行动。”
类似的趣事还有很多,最出奇的一次是在七年战争的一次。法军在路易十五的指挥下,迎战在荷兰登陆的英军。战役开始后,双方以标准的线形队形对进,在进到30码时,英军停止了步伐。英军指挥官突然对法军喊话道:“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请开枪!”指挥法军的是拉巴杜耶男爵,他马上回应到“英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我们法国人将会屹立在这里。”随后,双方又是一阵礼让,大约就这样耗了半个小时。最后,英国人实在退让不过,终于是发射了第一次排枪。而法国人为自己的绅士风度付出的代价是,在英国人的头次排枪后,倒下了500多人。
线性战术
当时欧洲军队作战方式,即排成所谓直线队形,而向对方释放排抢。这种队形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于可以大规模发挥步枪的火力。在那个年代,由于技术的限制,无法做到连续地发射火器。当时在欧洲步枪发射频率最快的部队是普鲁士的陆军,可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普军士兵仍需要长达20秒的装弹时间。基于这种理由,个人的火力是极为有限的,而只有发挥集体齐射的效力才可能大规模地消灭对手。线形战术也就孕育而生了。
所谓的线形战术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上万人毫无间隔地排出个一字长蛇阵。而是由各个小的线形横队而组成的。这种组织利于进行有效的指挥与调度。基本上为十人组成一个横队进行活动。而后世所谓“班”这个编制也是由此而来的。图中看的骑马的人为指挥官,而且是较为高级的校级以上指挥官。原则上尉级军官是和士兵一起在战场上步行来进行指挥的。
交战双方开火时的距离极近。一般而言,都在15米至30米之间,最远不会超过40米。武器的火力射程决定了这一点,当时的前发式步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70公尺,处于射击准确的考虑这一距离就更加近了。所以,双方实际交火距离及其接近,几乎是“可以瞅见对方脸上的雀斑”。
一般而言总是较弱的一方先开火。首先这是因为较强的一方总是想显现出自己的绅士风度作出礼让。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军队素质较高的一方,往往可以维持较好军纪从而在敌方的火力下保持住队形推进至更好的射击距离再释放排抢。随后在敌人第一次排抢后装弹时刻,再释放火力。这种的打击往往会更有效率。
在第一列人开火后,其后第二列的人马上就会跟上继续发射,形成较为连续的火力。但是,这必须是在有着较多兵力的前提下。因为发射纵深的加强将会以战线缩短作为代价,战线缩短的最大弱点就是在于容易受到骑兵的侧翼袭击。
刺刀
在头几回的排抢后,对指挥官来说就有了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与敌军对射直到一方战线崩溃,二则是发动冲锋以刺刀进行白刃战。在18世纪,各国对此的看法都不太统一。俄国人深信刺刀的威力,著名的俄国将领苏沃洛夫就不止一次地说过,“刺刀远胜过子弹”。大凡有俄国人的战役总是会见到黑压压的俄军们端着刺刀向敌人冲锋。如果他们能够挺过敌军火力阻击,俄国人的刺刀战术的的确确是够对方受的。俄罗斯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
而普鲁士的想法则与之截然不同。菲特烈二世在年轻的时候一度也很迷信与刺刀,但在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后,他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转而全力发挥枪炮的威力。他说过这么句话,“现在我不生活在中世纪,为什么还要再耍刀弄剑的呢?”之后的战役中,普军就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发动过刺刀冲锋。普军也就从此练就了一副过硬的射击本事。一个普军营的开火效率几乎比任何其他欧洲部队高过三倍,如同一个活动的炮兵连。
最后想提一下的是关于当时的炮兵,当时的火炮发射的弹丸有三种。一位实心弹,等于就是一颗大铁球。二是,散弹就是可以炸裂的炮弹。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跳弹,即可以射在地上后,再被反弹起来的炮弹。
炮兵总体而言,在19世纪以前,所占的军队比例并不高,属于火力支援部队,其重要性远不及拿破仑时代。在多说国家为2%到4%左右,只有当时的普鲁士比例达到了8%,还率先创建了骑炮兵。
跟绅士风度是有一点关系,还有就是骑士精神,有资料称拿破伦战争时期,两军将领甚至在战前握手并互赠礼物,然后再开战。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火药武器主要以弹药分装的滑膛枪为主,没有膛线,采用黑火药推动圆形弹丸。因此,在威力、射程和精度方面都不能和现在的火器相比。所以,双方为了达到最好的杀伤效果就只能尽可能的接近敌人;为了保证火力的覆盖面就只能站成一排。结果就形成了当时特定前提下的战争规则。
之一
因为那时候火枪的射击距离非常近
只能靠近了打
之所以排成方阵,前面射完了退下,后面一排接着射
这其中既有所谓的绅士,也有表现皇家部队的荣耀
那个时代的战争都是这个样
有自己的特定性
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无法理解古代人为什么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样
那叫线式战术。基于当时的武器装备,该战术提高了射击效果和火力作用。不过当然有局限性和缺点啦。比如队伍行动不灵活,而且只适用于开阔的地形。
确实挺蠢的。当时打仗不是这样,基本上两军对阵只有时间放两枪然后就直接开始拼刺刀了,后排士兵才继续开枪。但那时还是刺刀为主,当时俄国军队有句名言:子弹出孬种,刺刀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