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项是因为中微子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2024-11-26 09:45:1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探测质子衰变这项研究。“超级神冈探测器”是东京大学1982年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最初目标是探测质子衰变,也能够探测太阳、地球大气和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中微子。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 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瞎册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乱旁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哗神橡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回答2:

                                                        正反中微余缺子-模型图

                                                         三代中微子-模型图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竖唤辩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链拍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回答3:

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两位科学家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并凭此或者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微子振荡是一个量子力学现象,是指中微子在生成时所伴随的轻子(包括电子、渺子、τ子)味可在之后转化成不同的味,而被测量出改变。当中微子在空间中传播时,测到中微子带侍迟有某个味的概率呈现周期性变化。

中微子振荡无论对理论物理还是实验物理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微子具有非衡稿零的静质量,这与原始版本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不相吻合。

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号希腊字母v表示。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以接近光速运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科学界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20多年的时间。

中微子的发现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放射性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在量子世咐谈孝界中,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不仅原子的光谱是不连续的,而且原子核中放出的阿尔法射线和伽马射线也是不连续的。这是由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释放的,是符合量子世界的规律的。

回答4:

腾讯太空讯 北京时间10月6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 Arthur B.Mcdonald )获奖。
  说到日本的中微子研究,就不得不说到“超级神冈探测器”,自1983年投入使用以来高产出的诞生了数个重量级物理学奖,包括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分别是小柴昌俊(2002年)、梶田隆章(2015年)。
  “超级神冈探测器”是东京大学1982年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最初目标是探测质子衰变,也能够探测太阳、地球大气和超新星爆发产生举拍的中微子。它位于日本岐阜县神冈矿山一个深达1000米的废弃砷矿中,主要部分是一个高41.4米、直径39.3米的圆柱形容器,盛有5万吨高纯度的水,容器的内壁上安装有11200个光正芦羡电倍增管,用于探测高速中微子在水中通过时产生的切连科夫辐射。
  圆柱形容器高16米,直径15.6米,装有3000吨水和大约1000只光电倍增管,目的是探测粒子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质子衰变。1985年,探测器开始进行扩建,名为神冈核子衰变实验II期(KamiokaNDE-II),灵敏度大大提高。1987年2月,神冈探测器与美国的探测器共同发现了大麦哲伦云中超新星1987A爆发时产生的中微子,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太阳系以外的哗族天体产生的中微子。
  尽管神冈探测器最初探测质子衰变的目标始终没有实现,但却可以接收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并且测量其入射的方向,研究太阳中微子缺失问题。20世纪90年代,神冈探测器经过再次扩建,于1996年开始观测,名为超级神冈探测器,容量扩大了十倍。1998年,超级神冈探测器的领导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发表了测量结果,给出中微子振荡的首个确切证据,认为中微子在三种不同“味”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也表明中微子是有质量的,而不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预言的零质量粒子。2002年,超级神冈探测器证实反应堆中产生的中微子发生了振荡。这个探测结果在中微子天文学和粒子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小柴昌俊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