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所说,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中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另外一种是汉代的说法:汉儒以六经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语似分歧,实无二致。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汉代以后文献中所说的六艺多指六经。如,刘歆《六艺略》中:“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章太炎《国故论衡》:“总集者,本括囊别集为书,故不取 六艺 史传诸子,非曰别集为文,其他非文也。”显然是指作为经典的六经。 那么,当六经讲的六艺有什么功用呢?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史记·滑稽传》:“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太史公自叙》曰:“《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生,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扬雄《法言》云:“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礼者莫辩乎《春秋》。” “综观以上各说,或言教,或擅长,或善辩,六经之要旨不外乎是矣。西汉宗经,治法炳然,上符三代,研经之士,风飙云起,于是有经学之名。所谓经学者,经世之学也,所该甚广,故昔人重之。”
“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礼,主要指德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乐,不仅仅指美育;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乐使大家彼此相亲,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乐使大家彼此相同,礼使大家彼此相异,这在《礼记?乐记》中讲清楚了。射,射箭;御,驾车;两者合起来就是体育和劳动;书,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数,数学。用现在的话讲,大体上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 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 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计数) 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