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京剧被称为“Beijing Opera”(北京歌剧),但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却与西方概念中的“歌剧”有着非常大的本质区别。
首先,戏曲艺术并不是什么“歌剧”,甚至也不是“歌舞剧”,而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性戏剧艺术。
正像西医讲究对每一种药品的“分析”——阿司匹林是治什么的、咖啡因又是治什么的……哪个药是专管治头疼的,哪个药又是专管治胃痛的……更多的情况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讲究的是“辨证施治”,综合“调理”,头痛了可能给你的脚上扎一针就好了,如果你的“感冒”是由于身体虚弱而引起的,那么或许给你“补”一“补”而并不是“清热解毒”……
这是东西方哲学思想上的根本不同之处。
在戏剧方面,情况也是这样的。西方把戏剧艺术给“分解”得细而又细,可以说是把“物质”都给分解成了“元素”:
“歌剧”是运用“歌唱”来表现剧情的,那么它就没有“舞蹈”,也不能“说话”,连请了客人进屋之后的寒喧也要用唱来表现:“请——坐下~~~~~”、“请喝一杯茶~~~~~~”
“话剧”是用“话”来表现剧情的,那么它就要没完没了地“说”,像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就是一个人在那里自说自话……话剧里几乎是从来不“唱”不“舞”的。
“舞剧”(芭蕾)是用“舞”来表现剧情的,那么它的一切戏剧内容就都要通过人体的律动——“舞蹈”的形式来反映。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感交流,每一点情节……通通靠舞蹈表现之。绝对不能“唱”或“说”出来,甚至连一些静止的造型都属于舞剧中的忌讳。
“哑剧”则是纯粹靠“表演”来反映剧情的(但这“表演”绝对不包括“舞蹈”)。那里面没有一句话、一个完整的舞蹈、一首歌……甚至不能有音乐的伴奏!
中国戏曲则与之根本不同:戏曲艺术本身首先就是文学(语言艺术、诗歌、音韵……)、音乐(唱腔、伴奏……)、美术(服装、化妆……)与表演艺术的大综合体;而在表演艺术方面,它又是讲究唱、念、做、打的综合,即包括了歌唱、说话、表演动作和舞蹈、杂技等等方面的。
因此,说戏曲是某种“歌剧”,拿戏曲艺术来与西方的“歌剧”作比较,这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如果要比,似乎应该是拿戏曲艺术与西方的歌剧+话剧+舞剧+哑剧+清唱剧+雕塑剧……综合地进行比较才合理。
在这方面,我没有看到哪一点道理能够证明戏曲艺术“不如”西方戏剧了——无论是从其表现力,还是从其“影响”和“市场”之大小来进行比较。
其次,如果仅仅就戏曲的“唱”来与西方歌剧的“声乐”来进行一下比较的话,那也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
西方的声乐体系是按照演唱者的音域和演唱方法来划分成“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包括“戏剧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的。这个区分是由歌剧的作曲家来给予区别的,一个小伙子可能是由一位男低音演员来主唱的,也可能是由一位男高音或男中音演员来主唱的;而一位老人却也同样可能是要么由男低音来唱、男中音来唱或者是男高音来唱……也就是说,一个剧中人的歌唱艺术风格,是由作曲家和演唱者来决定的。演员的演唱风格不是根据角色,而是根据曲子和自己演唱的“声部”来决定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歌剧里,一个女演员绝对不可能去饰演一个应该唱男低音的角色吧?
而在戏曲艺术里,演唱的声乐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演员的演唱区分不是根据演员音域的高低,而是根据角色“行当”的特点。每一个特定的“行当”,都有着自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
我们拿京剧来作例子:小生绝不是“男高音”;花脸也绝不是“男低音”。青衣不能作为“女高音”,老旦也不能作为“女低音”。任何一位演员,如果他掌握了这个“行当”的演唱风格与发声要领,那么他就可以演唱这个行当的角色:一个女演员可以按照花脸的演唱要领来唱好张飞,一个男演员也可以按照花旦的演唱要领来表演尤三姐。女演员演唱的男角色,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性的人物,而不是“女声”表演;男演员演唱的女角色,给我们看到的也同样是真真正正的女人,而不会是“男人装女人”——除非他是在表演“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的人物。
由此可见,西方的歌剧与中国的戏曲是不同体系的戏剧,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
我查了英文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