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可以发现,柔石的作品与鲁迅的作品 在创作上有相似之处。 首先,柔石的创作选取它最熟悉的生活作题材,执著地反映现实, 抨击时代的黑暗与封建礼教的残忍。如《疯人》与鲁迅的《狂人日 记》的载体一致, 《疯人》先是用第三人称介绍疯人,然后改用第 一人称直接描写疯人的心理状态; 《狂人日记》先用第三人称写的 “题识” ,接着改用第一人称来揭露狂人的心理。并且他们的主旨 也都是反对封建礼教, 《疯人》严厉谴责那“以礼教的兽皮蒙脸者” , 《狂人日记》揭露礼教吃人的本质。 当然,柔石刻画的疯人形象是一个为爱而疯的人,他通过恋爱自 由来反封建;而鲁迅写的狂人更加疯狂逼真,并且他揭露的是整个 封建社会及其上层建筑的罪恶,批判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更能 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品反映国民的劣根性。 《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中的白发 妇人向路人讲述她的不幸遭遇,却没有获得人们的同情,有的甚至 是投以嘲笑。这一点上与鲁迅小说《祝福》中描写祥林嫂有异曲同 工之妙, 《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的故事”也没有得到他人的同 情,都反映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他人不 幸的麻木心态。柔石的另一篇文章《遗嘱》也与鲁迅的《祝福》有 相似之处。 《遗嘱》中母亲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子“请和尚同道士来, 给我超度一场罢! ”来摆脱她对死后地狱的恐惧,这与祥林嫂担心 死后的灾难一样,她们却都不知道根本没有所谓的地狱,这正是国 民愚昧性的演示!
第三,鲁迅和柔石在小说中都对知识分子的出路进行着思考。鲁 迅通过小说《伤逝》《药》《孤独者》等作品来剖析知识分子,这 、 、 给柔石起到了示范与警醒的作用,使柔石也对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的 出路加以思索。柔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善良纯真但易于软弱。如《旧 时代之死》中的朱胜瑀是一个离别故乡,历经沧桑的知识分子,他 “一如歧路上的过客,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 社会的黑暗,但却只是发出微弱的哀号。他本想推掉这种不合理的 亲事, 却不料女子自杀, 朱胜瑀也在悔恨愧疚中服毒自尽。 《二 又如 月》中的萧涧秋想寻找世外桃源于是来到了芙蓉镇,想帮助文嫂获 得幸福,可是在文嫂之子夭折后,文嫂也自杀了,而他也就离开了 芙蓉镇去了上海。 柔石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柔弱, 但与鲁迅比较, 就不及鲁迅严正,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柔石在字里行间透出一丝同 情的气息。
第四,鲁迅和柔石都关注弱势群体,关注重心倾向于妇女。鲁迅 在《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妇女的不幸, 、 、 对于妇女的悲剧命运及妇女解放问题,他一生都在进行着探求和思 考。柔石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像他的《夜宿》《人鬼和他底妻的故 、 事》《为奴隶的母亲》《没有人听完她的哀诉》《摧残》等作品都 、 、 、 是描摹妇女的杰作。尤其是《为奴隶的母亲》是一篇产生了国际影 响的小说。春宝娘被丈夫以一百大洋典当给地主秀才,她的人格、 尊严完全被漠视了,而只是被当作了生育后嗣的工具。作品揭示了 在封建宗法意识的束缚下艰难的生存境遇,作者最后写道“沉静而 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暗示着像春宝娘 这样的妇女的悲剧命运将一直延续下去。 最后,与鲁迅一样,柔石的小说也蕴含着一种“母亲”情结。 《夜 宿》 里失去儿子的母亲, 错把一个留宿的迷路青年当成自己的儿子, 她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母爱。 《旧时代之死》中朱胜瑀的母亲也是 对儿子寄予厚望,儿子回来,母亲对他的照顾一如儿时,这些作品 都写出了母爱的深广。 而众所周知, 在鲁迅的 《祝福》 、 《明天》 、 《故 乡》《社戏》等作品中,同样显示了鲁迅创作的“母亲”情结。鲁 、 迅在“五四”时期,曾坦言亲子之爱: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 是‘爱’,他希望觉醒的人“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 ” 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鲁迅是很爱他的母亲的,柔 石亦然。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鲁迅写道: “他(柔石)悲愤的 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 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 ”柔石 在描写母亲时态度的温柔,他充分体会并刻写出了母爱之深。 在具体创作道路上,柔石向鲁迅学习,受鲁迅影响,但不仅仅是 学习鲁迅,他对复杂的人性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注重中国传统 小说的故事性,终于形成自己的表达个性。
柔石在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对劳动妇女中的母亲形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一个个悲剧性的母亲形象背后饱含着作家深切的感情,这与柔石自身特殊的经历和其所受的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另外,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当柔石有生以来第一次加入共产党,第一次体验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亲眼看到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大众多么渴望翻身求解放,看到革命多么需要文化,知识分子怎样受到工农的欢迎。这个新的家园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愿意为之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