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会发生癌变吗?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人们现在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了,所以许多人也都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会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因为在医院体检可以检测出身体各个指标,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及时进行治疗。有人在体检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胆囊里面有息肉,因此也非常担心这些息肉会不会变成胆囊癌。
其实在医学上面胆囊息肉也是有区别的,可以根据每个人不一样的特征,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的息肉,肿瘤性的息肉很有可能会变为胆囊癌,但是非肿瘤性的息肉对人体的伤害并不是非常大。
胆囊息肉也分为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出现癌变的可能性也是不一样的。在医学上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的类型:
第一个是胆固醇息肉,这种息肉比较常见,不过这种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非常低,基本上不会发生;
第二种是炎症性息肉,这种类型主要是跟人们的身体刺激有关系的,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也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第三种是胆囊腺肌病,这种类型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也比较低,但是相比较于上面两种可能性会稍微大一点点;
第四种是腺瘤性息肉,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息肉表面也会比较光滑,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大概在20%到38%之间;
第五种是息肉型胆囊腺癌,这一种类型是最严重的,因为这一种类型的息肉已经是属于癌变了,不过这一种类型的息肉发生在人们身上比较少。
胆囊息肉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故一般不需治疗。如出现胁痛、恶心、厌油等胆系感染症状,可参考慢性胆囊炎进行辨证治疗。如息肉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胆囊息肉的治疗应采取手术疗法。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证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胆囊息肉的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的选择 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
2、手术指征 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确定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 mm,蒂粗大,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患者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件有胆囊结石,有症状,患者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 mm,无症状,患者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如果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肿瘤标志物:测量值明显升高且排除其他胃肠道肿瘤者。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患者:应间隔3—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也需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变,是胆囊壁上的隆起性病变,其只是一个笼统称谓,是很多疾病的统称。分为:假性息肉、真性息肉。
胆囊息肉癌变的高危因素: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如何检查和复查?
胆囊息肉大多由B超检查发现,一般而言B 超对区别胆囊结石还是胆囊息肉是比较敏感的;B 超对胆囊息肉的数量、形态、大小的敏感性甚至高于CT和核磁共振;但B 超对明确息肉的类型和性质,特别是真性息肉、息肉样的早期胆囊癌往往需要薄层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
如果超声检查提示胆固醇性息肉或胆固醇沉积症(胆固醇结晶)每1年B超检查1次。如果超声提示是其他类型的胆囊息肉,需要每隔3~6个月行超声检查1次,然后半年一次,若没有变化,以后每年一次B超检查。
胆囊息肉
对于暂时不适合手术的胆囊息肉,需定期超声检查,动态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在超声随访过程中,如果胆囊息肉增加≥ 2 mm或达到10 mm,或出现右上腹胀痛、腹胀、恶心、呕吐、厌油腻等临床表现时,需要及时行胆囊切除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一般而言,短时间内生长迅速的,大于1厘米、单发、广基底的胆囊息肉,伴有胆囊壁局部或整个增厚,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B超、CT及核磁共振不能除外癌变可能,通常建议手术。而多发小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建议观察,B超定期随访,并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若有不舒服可以服用一些利胆药物以缓解症状。
胆囊息肉
总之,胆囊息肉只是一个统称,少数可能就是胆囊癌,有的癌变率较高,有的有一定癌变倾向,有些不会癌变,而B超有时很难区分,手术前往往难以定性,必须密切观察其变化,必要时手术切除胆囊。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一类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胆囊壁内病变。它涵盖多种疾病,包括非肿瘤性病变如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炎性息肉等,肿瘤性病变如胆囊腺瘤、血管瘤、早期胆囊癌等。
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少数病人伴有右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如合并胆囊结石,则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等胆囊结石的临床症状。
医生如何区别胆囊息肉的性质:
有些良性,没有症状的息肉可以长期随访,有症状或者有恶变可能的息肉,需要手术治疗。
临床上诊断胆囊息肉的存在并不困难,关键是鉴别息肉性质。发现胆囊息肉后,临床上医生根据息肉的影像学表现(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或磁共振)病变的大小、数目、位置、蒂的有无和粗细,及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等等,对胆囊息肉的客观、正确的全面评估与综合判断,以选择最合理的治疗。
胆囊息肉一定会发展为胆囊癌吗?
得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大部分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性息肉,约80%以上,多无症状,如直径小于10mm,胆囊功能良好且无恶变风险,可长期随访观察。每年随访1-2次,并建议积极改良饮食习惯(低脂限食、减重或控制体重),改变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保肝护胆)。
出现症状且严重到影响病人工作、生活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良性的非胆固醇性息肉,如腺瘤、腺肌症、炎性息肉等,因多数有临床症状,或有恶变可能,在排除胆固醇性息肉后建议手术治疗。
对于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一旦怀疑,应尽快手术。
然而临床上很难在术前确定胆囊息肉的类型,目前公认的胆囊息肉的手术切除指症是:
1、病变直径大于10mm;
2、小于10mm,但是有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存在明显症状者;
3、息肉介于6-9mm,有高危因素的也建议手术,如年龄大于50岁,无蒂性或广基病变,合并硬化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等胆管病变,胆囊颈部息肉引起胆绞痛等临床症状者。
4、胆囊息肉增长迅速,随访期间直径增加大于2mm的。
小结
鉴于胆囊息肉一部分有恶性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视,但是也不用过分恐慌,大部分胆囊息肉是良性的,没有恶变倾向。
对于那些暂不用手术的非胆固醇性息肉,虽有恶变潜能,但概率要小得多,只要进行定期动态随访,应能发现快速增长的肿瘤。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一类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胆囊壁内病变。它涵盖多种疾病,包括非肿瘤性病变如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炎性息肉等,肿瘤性病变如胆囊腺瘤、血管瘤、早期胆囊癌等。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少数病人伴有右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如合并胆囊结石,则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等胆囊结石的临床症状。
有些良性,没有症状的息肉可以长期随访,有症状或者有恶变可能的息肉,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诊断胆囊息肉的存在并不困难,关键是鉴别息肉性质。发现胆囊息肉后,临床上医生根据息肉的影像学表现(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或磁共振)病变的大小、数目、位置、蒂的有无和粗细,及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等等,对胆囊息肉的客观、正确的全面评估与综合判断,以选择最合理的治疗。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一定会发展为胆囊癌吗?
大部分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性息肉,约80%以上,多无症状,如直径小于10mm,胆囊功能良好且无恶变风险,可长期随访观察。每年随访1-2次,并建议积极改良饮食习惯(低脂限食、减重或控制体重),改变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保肝护胆)。
运动
出现症状且严重到影响病人工作、生活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良性的非胆固醇性息肉,如腺瘤、腺肌症、炎性息肉等,因多数有临床症状,或有恶变可能,在排除胆固醇性息肉后建议手术治疗。对于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一旦怀疑,应尽快手术。
鉴于胆囊息肉一部分有恶性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视,但是也不用过分恐慌,大部分胆囊息肉是良性的,没有恶变倾向。对于那些暂不用手术的非胆固醇性息肉,虽有恶变潜能,但概率要小得多,只要进行定期动态随访,应能发现快速增长的肿瘤。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在临床上和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明确其性质,故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的情况一般是由于饮食不规律等原因造成的可能性较大!
胆囊息肉常见的不适症状有;上腹闷胀不适、脂餐后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厌油、恶心、呕吐、食欲差、易怒、头晕、大便不正常、四肢乏力、长期胃病史等 ,而胆囊息肉最常见的恶性病变是胆囊癌。一般的胆囊息肉是不需要处理的,因为胆囊息肉一般为良性病变,一般不会癌变, 如果B超发现息肉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钙化。当然,若病人没有这种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只要每6个月复查一次B超即可。 但是如果胆囊息肉超过一公分,并且短期内迅速增大,就有癌变的可能性,一般建议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选择手术的话,一般都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那如何判断和检查胆囊息肉?多数情况下,B 超检查能够早期判断胆囊里的东西是结石还是息肉,对于数量、形态、大小的敏感度甚至高于CT和核磁。
平时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多喝水,每天喝水在1500毫升以上。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对于久坐的人应强调外出活动,可做操、跑步、散步等提倡腹式呼吸对胆囊、胰腺等内脏器官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也要注意保暖以免腹部受凉刺激胆囊强烈收缩。
宜多食用新鲜瓜果蔬菜,少吃点含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宜选择植物油、不食用动物油。一定要注意戒烟戒酒、切记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