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蛋是由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咸鸭蛋演化而来。明确记载松花蛋的是明孝宗十七年(1504)成书的《竹屿山房杂部》。松花蛋的发明人已不可考。
关于松花蛋的发明有很多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孝宗十七年的《竹屿山房杂部》:“混沌子: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盐水调入,锅烹一沸,俟温,苴于卵上,五七日,黄白混为一处。”这种“混沌子”就是皮蛋的雏形。
挑选皮蛋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工艺制作的松花蛋含铅量较高,因为制作过程会使用铅丹,主要成分是氧化铅,用于保障皮蛋成熟后不会出现已凝固蛋白再液化,长时间保持色泽和味道鲜美。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几年公布的信息,抽检的皮蛋制品很少铅超标。所以,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皮蛋,都可放心食用。
购买皮蛋要通过正规途径,选择包装完整、表面灰白、黑斑少、无裂纹的产品。皮蛋应放在温度较低的阴凉通风处,剥开的皮蛋最好在两小时内吃完。如果皮蛋的蛋白呈浅绿色,闻着有恶臭味,说明变质了,不能食用。
有关松花蛋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具体的发明者已经不可考证,但是具体的传说倒是有的,详解如下:
一、传说一:
一说相传明代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 一家小茶馆,店主会做生意,所以买卖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随手将泡过的茶叶倒在炉灰中,说来也巧,店主还养了几只鸭子,爱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时,难免有遗漏。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他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尝,鲜滑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
二、传说二:
另一说松花皮蛋源于天津。民间的口碑云:距今约二百年前,天津某乡村一富户,其子为其母造棺木一口,置于空宅以备后用,久之,母仍健在,遂命家人将石灰、草木灰撒入棺内以防潮湿,并将棺盖留有斗大空隙以通风。事毕则忘矣。次年,母逝,移棺入殓,见棺内草木灰中竟有鸡蛋百余枚。孝子盛怒,取出掷干地,此壳破裂而内已成深褐色透明结晶体,因之大惑。有好事者斗胆尝之,味鲜美,围观者亦以为奇,遂争相品尝,果如是。有见地者,事后效法,将鲜鸡蛋置入石灰、草木灰之中,亦然。由此,邻里仿效,称之为“变色蛋”。日久,此一原始工艺流传江浙一带,屡经改进,工艺日臻完善,变色蛋作为一种全新的食品,经善于经商的江浙人推入市场。故今日之“松花皮蛋”,有始于天津,成于江浙之说。
松花蛋又叫做皮蛋.明代,泰昌年间,苏州吴江县一家小茶馆,生意兴隆,招待客人很忙,一般就把茶叶渣倒在炉灰堆中。他家的鸭子又常在炉灰对上生蛋,主人难免不漏捡鸭蛋。 一次,主人清理炉灰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鸭蛋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有白花,香味扑鼻。尝一尝,鲜嫩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
麻烦采纳,谢谢!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中国人吃松花蛋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了。
最初的松花蛋是怎么制成的?那我就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
话说明代万历年间,江苏吴江县一家小茶馆的老板很会做生意,所以买卖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往往习惯随手把泡过的茶叶到在炉灰中。说来也巧,店主养的几只鸭子爱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时,难免有遗漏。一次,店主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滓的时候,发现了不少鸭蛋,他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的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尝,鲜滑爽口。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了。
近500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改进,松花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美。它不光美味,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哪!在王世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火、清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
皮蛋的传统制法,几乎都用到中药密陀僧,但皮蛋中的铅含量使人望而生畏。现在,人们已经研制出来了无铅皮蛋的制法了,爱吃皮蛋的人就不必在为铅中毒而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