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感情方面的话,那就是因为他的那个她了。不想让他的那个她受伤!宁愿自己流血,也不愿她流泪。还有就是义气方面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种人比较冲动,但是对朋友很好,很有信用,讲义气。
最后一动算是冲动吧,因为别人的话,而动怒,动手。这是个人性格问题,加以改善就行了。
男性比女性更爱打架,或者说,男性比女性更富于攻击性。这也许是男女性别心理差异最为明显的证明。
从人类发展学上看,这一差异出现于儿童开始和他人玩耍之时,并在整个学龄期继续发展。当然,随着年龄增大,男人的攻击性逐渐减小,起码在感觉上是这样。
譬如,很难见到成人互相斗殴是在地上滚来滚去,而这场景若发生在小学校的操场上则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虽然关于攻击性方面的性别差异我们缺乏有效的证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大多数暴力犯罪是男人们干的。
那么,男人爱打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这是天生的本能。男人与女人相比,不仅身材高大、肌肉发达,而且男女两性激素睾丸酮的分泌水平也。
譬如,男性和女性对激怒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事情,即使一个男人愤慨不已(往往诱发他产生攻击性行为),却不会引起一个女人勃然大怒,往往只是使她焦虑不安。
其次,孩子们往往模仿同性成年人而不是异性成年人。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电视和电影中,他们所见的富于攻击性、爱打斗的男人往往多于女人。因此,男孩子总是模仿那些争雄斗狠的男子汉。
再次,在我们的社会中,攻击性被认为是男性角色的重要特征,而消极被动被当成女性角色的主要特征。
按认识发展理论的逻辑来分析,随着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女孩子逐渐懂得如果自己富有攻击性,则被大人所嫌弃,而男孩子却正好相反。男孩子调皮捣蛋往往受到大人的褒扬。孩子们的行为观念在大人们的反应中得到强化。
譬如,对自己喜欢打闹的男孩子,大人们常喜滋滋地说:“哎,男孩子就是要像男孩子!”
而对自己不肯示弱的女孩子,父母们却总是训斥道:“疯丫头,看哪个有教养的小姑娘像你这样!”
其结果是:男孩子们由于顽皮好斗而受父母和老师们的惩罚远远多于女孩子。因此,男孩子们受到的惩罚极有可能使他们更富于攻击性。
根据专家的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对于惩罚他们的长辈的认同作用对某一惩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至关重要。如果儿童与长辈间获得了高度的认同,惩罚能够制止攻击性行为;反之则适得其反。
由于小姑娘对于母亲和女教师的认同感较高,因此,同样来自母亲和女教师的惩罚,对女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制止作用,但对男孩子则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