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和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叫做齿状线。
齿状线以上肛管由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粘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癌变时为腺癌。
齿状线以下肛管由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被覆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癌变时为鳞状细胞癌。
扩展资料:
肛门齿状线在肛肠科来说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解剖位置,它位于肛门上3cm左右的位置,属于胚胎时期内外胚层的连接之处,在解剖学和临床手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齿状线以上的血管为直肠上血管,其静脉和门静脉相连通。其以下血管为肛门血管,而其静脉属于腔静脉系统。对于神经来说,其上神经为植物神经,无明显疼痛感,其下为脊髓神经,痛感比较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齿状线
齿状线位于肛管皮肤和直肠黏膜组织相交界的地方,由于这个交界处外观呈锯齿状,故形象地称其为齿状线。
以齿状线为界,其上下结构显著不同。齿状线以上是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的黏膜组织,齿状线以下是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的皮肤,这里齿状线成了直肠黏膜组织和肛管皮肤的分界线。其次,齿状线上下神经也不同:齿状线以上的神经分布属自主神经,痛觉不敏感,这个区域内痔、息肉、肿瘤、溃疡或手术均不感觉疼痛;齿状线以下的神经分布属脊神经,有敏感疼痛觉,这个区域患外痔、肛裂或手术时疼痛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