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CT的采集时间一般为0.5秒(全周扫描),Toshiba公司的全周扫描最低可达0.4秒。但在用于心脏检查时,由于全周扫描速度不够,目前的16层CT还不能像EBCT一样实现一个心动周期一次全周扫描。绝大部分的厂家采用的是多扇区采集,即按心动周期将全周扫描分割成几个区,分次扫描,然后通过软件技术将其融合成一幅图像。多扇区采集的最高时间分辨率为实际扫描时间除以2,再除以分割的扇区数,如0.5秒扫描时间,四扇区采集,则它的最佳时间分辨率为62.5ms;0.4秒扫描,四扇区采集,最佳时间分辨率为50ms;再如0.42秒扫描时间,二扇区采集,则它的最佳时间分辨率为105ms。当然就具体的病例而言,其时间分辨率还与心率有关,因为涉及到期相同步性的问题。 16层CT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图象是建立在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上,即图象的各向同性。在CT的两维平面图象上,是由象素(pixel)组成的,而在三维重建时,图象是由体素(voxel)组成的。在进行图象重建时,我们需要将体素在不同方向上进行重组。如果体素在各个方向上都是一致的,即它的长、宽、高的尺寸一样,称为各向同性。目前来讲,16层CT探测器中以Toshiba公司的设计为层面最薄,覆盖面最宽,实现各向同性的FOV最小,可达25cm。下面的不同FOV时各向同性扫描的最小层厚要求:如采用512×512矩阵,在FOV=25cm时,它的各向同性体素正好是0.5×0.5×0.5,即最小层厚要求为0.5mm;FOV=32cm时,它的各向同性体素正好是0.625×0.625×0.625,即最小层厚要求为0.625mm;FOV=38cm时,它的各向同性体素正好是0.75×0.75×0.75,即最小层厚要求为0.75mm。
16层CT的探测器实际上已经不象原来的4层CT那样简单地分为对称型与非对称型。笼统地讲,16层CT的探测器都属于非对称型,只不过各厂家的设计上略有区别而已。如GE公司的16层CT探测器为中间0.625mm×16列,两侧分别为1.25mm×4列,共24列,20mm宽;
Toshiba公司的16层CT探测器设计为中间0.5mm×16列,两侧分别为1mm×12列,共40列,32mm宽;Philips和Siemens公司的16层CT探测器设计为中间0.75mm×16列,两侧分别为1.5mm×4列,共24列,24mm宽。
一、中枢神经系统
1. 脑动脉CTA 单排和普通的多排螺旋CT均成功地实现了脑动脉CTA检查,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瘤颈形态和载瘤动脉,并能够进行精确的容积计算,通过仿真内窥镜可发现瘤体有无穿支血管。可直观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的血管团,等等。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多,技术方法也比较成熟。主要是由于颅脑是相对运动较少的器官,薄层扫描但延长扫描时间对CTA的影响不大,但16排螺旋CT脑动脉CTA可有效地缩短扫描时间,造影剂跟踪触发扫描,可获得最佳的扫描起始时间,其CTA图象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脑底动脉环和大脑前、中、后动脉及部分细小分支,较普通螺旋CTA显示的血管分支更多、更细小,可更少地受静脉显影的干扰。
2.脑CT灌注
文献报道CT灌注成像可成功地显示脑肿瘤的灌注,脑梗死的灌注情况等。与MR灌注比较,CT脑灌注在夜间可以获得,并且可以获得灌注的绝对值。
3.脊髓动脉CTA
脊髓动脉CTA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脊髓动脉较细小以及短时间内单排螺旋CT难以覆盖有效的面积而影响了脊髓动脉的显影。经插管注入造影剂后行16排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可清楚地显示脊髓的供血动脉,与DSA相比、能够同时评价脊髓和血管的情况,这为进一步判断脊髓的血管病变提供了有效的诊断手段。有报道称采用4排CT采集,MPR显示大部分受检者显示脊髓前动脉、Adamkeiwicz动脉,在主动脉动脉胸腹段手术前进行该检查,无疑对避免手术引起脊髓缺血有好处。相信在16排阶段,能够进一步提高脊髓动脉的显示率和清晰度。
二、颈部 1. 椎动脉CTA
利用CTA的专用分析软件,能够在容积重建后利用标记的方法全程显示椎动脉而有效地克服了脊椎骨的干扰,将使得判断血管壁有无钙化更可靠,还可自动检测狭窄段血管的面积并可进一步评估其狭窄的程度。
2.咽喉部仿真内窥镜
普通的螺旋CT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经验,16排螺旋CT可能难有更大的作为。三、呼吸系统 设置好薄层高分辨率的重建方式,16排螺旋CT可使每一病例都可获得肺HRCT图象,对于肺间质性病变和微小结节病变的定性诊断将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对于这些病例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建议患者再接受一次HRCT检查。
另外,采用薄层MIP法重建,可以更好地将小结节和支气管血管束区分开来, 过去容易遗漏的小病灶的检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16排螺旋CT全肺扫描获得的薄层容积数据可使每位受检查者获得仿真支气管镜检查,为客观地评价仿真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依据。这方面的研究有可能重新成为热点。
肺动脉栓塞通过CTA诊断一直是临床和放射学家追求的目标,但肺小动脉的显示和心脏搏动、呼吸运动的干扰一直也是困扰其广泛应用的原因。16排螺旋CT在显示细小血管和图象质量上有一定的提高.
四、循环系统
心脏是一个运动器官,对心脏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判断,普通螺旋CT有极大的缺陷。多排螺旋CT和电子束CT无疑成为了心脏和冠状动脉检查的有效方法。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但遗憾的是国人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标准仍未良好地建立。冠状动脉显影效果与DSA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创性血管造影的检查数目;其显示的软斑块的临床相关性尚在调查中。
五、消化系统
快速、薄层扫描,16排螺旋CT可使腹部器官如肝、胆、胰腺等的双期或三期扫描更准确,对小病灶的密度测量也更加精确。同时还能通过三维重建等有效地进行病变和相关血管的重建,为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为临床制定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空腔脏器如胃和结肠的螺旋CT扫描和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几乎已经成为常规的检查方法,结肠普查技术软件有可能在结肠癌的早期普查方面开创新的局面,其结肠重建图象可堪与结肠气钡双对比像媲美,采用内窥镜的技术可以发现早期肿瘤。与气钡造影比较,更可观察肠壁及其周围情况。当然由于受分辨率的影响,它对非肿瘤性病变的判断仍然受到限制。进行该项检查前,扫描前的肠道准备十分重要。
六、其他
泌尿生殖系统、骨关节、五官科等的疾病诊断借助于16排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其优势与上述大致相同。用亚毫米尤其是半毫米层厚采集对于细小结构如:听小骨、内耳、骨小梁的显示远优于过去CT。
总之,16排螺旋CT以其卓越的品质已经获得了临床的认可,它实现了短时间薄层大范围的采集,可以大大减少病变的漏诊和误诊率。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成为常规,可根据需要抽取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效果显示,更加方便了诊断。然而其庞大的数据量给资料的无损储存带来课题。另一方面,薄层扫描的图象上某些病变将会表现出更特别的征象,有待深入细致的归纳总结以及与病理等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