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将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024-12-22 21:01:3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发挥高中学科德育功能”,意思是借助学科德育优势,开展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创新,整体发挥学科德育的育人功能。作为百年老校的武汉四中,在课题申报的时候,正值全国上下积极反思国民素质教育问题的时候,从各学科教师到学生,都面临着用什么来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学校德育如何才能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去占领占学生学校生活80%时间的学科课堂阵地,让每一个老师都自觉担负起用民族精神去教育人,用民族精神去凝聚人,用民族精神去培养人的重大使命。重视学科课堂德育的问题很自然的摆到了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面前。我们选择“民族精神与高中德育”立项,后来又调整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发挥高中学科德育功能”,主要背景因素如下:(一)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2001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有力的精神引导和道德约束,盲目追求个性独立,攀比享受,浮躁自私,崇拜演艺明星,不讲社会公德,不讲责任义务,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年龄愈趋低年化。媒体暴光的各种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恶性事件,令人发指。学生身上道德自律的薄弱和民族精神的严重缺失,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严重隐患,甚至威胁到现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学生群体不安定,那么社会的和谐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而人们在指责学校教育失败时,却忽略了学校德育面临的尴尬处境:政教处、班主任等学校德育工作者仅占学校教学人员的七分之一,每周的班会、周会等德育阵地仅占学生每周在校活动时间的五十分之一。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拓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对于学校而言,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来担负起引导学生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学校德育阵地就应在学科课堂上作出创新的开拓,让每一个学科课堂都成为德育的主渠道,让学生在所有的时间里,在接受知识传授,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与熏陶。(二)新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支柱,是民族前进的动力。怎样用民族精神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确的加以了指导。2000年12月14日,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09月16日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国家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这些文件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高中新的德育目标规定: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

回答2:

九年级政治第30页。 我们老师给我们补充了这道题,共有三点,1. 努力学习中华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2.明确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努力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第三点就是书上30页最后一句话。

回答3:

p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