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居住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如以前这样融洽,有的邻里之间可能同住在一幢楼里连姓啥都不知道,有的连起码的见面打招呼都成了奢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我的邻里乡亲”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邻居,并进行合理的调查访问,从而指导自身的行为,做一个能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有教养的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简单了解熟悉的邻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懂得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并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邻里互助的快乐。
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并能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
学生进行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制作多媒体课件。
总体设计思路:
1、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邻居和邻里关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发展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在提高培养中生活。通过播放几段录象,模拟现实生活中可能的情境,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和感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怎样友好地与邻居相处。
2、根据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调查、查找等能力的培养,在这一主题的设计中,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的任务,并进行简单指导。我设想教师能尽可能参与一部分学生的调查,提高调查的有效性。
3、适当拓展,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因此,我最后设计了三项拓展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和探究,从而也感受共享的快乐。
教学活动过程:
一、调查访问、了解邻居
教师活动:
课前提出调查的要求,指导调查的方法,可以单独一人调查,也可以分组调查。
学生活动:
课前调查,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一两个邻居进行采访,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要使学生了解邻居,才能亲近邻居,帮助邻居。
二、介绍交流、展示调查所得
教师活动:
今天,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的邻居,可以说说他的名字、年龄,在哪儿读书(工作),最好能把你调查的结果向大家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
1、小组交流:你有怎样的邻居?并进行简单介绍。
2、“这是我的邻居”通过照片、采访录音等形式展示调查所得。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邻居,夸夸我的好邻居,使学生感受到邻里和睦相处的意义,并愿意与邻居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三、设置情境、指导行为
教师活动:
设置情境,播放录象:
A小英要去学校参加活动,要换条裙子。当她到阳台去拿晒在外面的裙子时,发现裙子被楼上邻居家空调水管里滴下的水淋湿了。
B小方和小黄是邻居。一天,俩人在院子里玩,小方不小心将小黄撞倒在地,头上还流了血。小黄的妈妈不明真相,说小方欺负小黄。
C李斌和王宏两家的大人因为一点小事闹了点矛盾,如果你是李斌或王宏见到对方的家长时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
如果我是录象中的主人公,我会这样做……
设计意图: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录象的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交流使学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四、分享快乐、帮助邻居
教师活动:
讨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邻居,你能说说当邻居有困难时,你是怎样帮助他们的吗?当你得到他们的帮助时,你是怎样想的?当你有困难时,你的邻居又是怎样帮助你的?
学生活动:
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勾起对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回忆。
设计意图:
说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与邻居相处要做到一个“助”字,当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热心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五、课外拓展活动
教师活动:
1、总结,出示谚语。
2、选择一两项自己能为邻居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开展“邻里文明使者”活动,并将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3、向居委会和社区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以方便周围的邻居。
4、开个家庭会,专门汇总一下近些年来邻居帮助自家的情况,想一想怎样回报好邻居。
学生活动:
读一读“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
“邻里文明使者”活动和向社区提建议的活动可以一人行动,也可以几个家较近的学生一起行动。
设计意图:
了解一些谚语及其含义。通过开展“邻里文明使者”将此活动持续下去,成为儿童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本课内容从生活中来,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最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亲亲邻里节,绽放人间情
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号召,街道积极寻找新颖的活动载体,宣扬文明的社区风尚,在2003年成功举办首届邻里节之后,于今年11月份在越城区举办首届“越城邻里节”期间继续举办了第二届“邻里节”, 使此项活动得以继续深化和延续,为塔山居民提供了一个增进了解、联络感情、融洽邻里关系的重要平台,得到了众多辖区居民的好评。
街道第二届“邻里节”于11月14日拉开序幕,这次“邻里节”以“提高城市亲和力,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宗旨,以“邻里相亲,共创文明”为主题,在全街道各社区蓬勃地开展了一系列邻里节活动。与去年首届邻里节相比,街道第二届邻里节,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群众参与面上都有了新的创新。
一是活动内容更丰富
第二届邻里节,街道党委、办事处经过精心组织和策划,在全街道13个社区都举办了适合社区民情的活动,使一大批主旨新颖、内容独特的活动涌现了出来。如:“亲亲邻里聚一堂”楼道(台门)茶话会、发放空巢老人结对睦邻卡、“左邻右舍欢聚一堂”谈心会、“喷香邻里献身手”炒菜大赛,“小邻居音乐会”、本地人、外地人“心连心”交流活动、睦邻饺子大赛、“欢乐社区”游园活动、邻里共建联谊会等。短短几天的邻里节中,全街道就组织了33场活动,场场活动都得到社区居民的踊跃参与,社区居民参与率基本达到了80%。
二是活动形式更多样
第二届“邻里节”活动规模大、要求高、涉及面广,街道党委、办事处精心策划、安排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使第二届邻里节活动形式主旨更新颖、内容更独特。与首届邻里节相比,第二届邻里节的活动形式从去年的“邻里联谊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3个版块创新到“邻里相亲”沟通活动版块、“邻里文明”互助活动版块、“邻里风采”评比活动版块、家庭才艺比赛暨表彰会版块4个版块进行,并增加了 “建邻里亲情、展邻里风采”五个“十佳”评比活动。街道通过在各个社区开展十佳“和睦楼”、十佳学习型家庭、十佳社区热心人、十佳邻里节活动、十佳睦邻用语的评比,来力求各社区在节目上的创新。
三是群众参与面更宽广
为发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邻里节”活动中来,使广大居民真正成为“邻里节”的主人翁,街道党委、办事处共发放了4000份“邻里节”宣传资料,在作好宣传发动工作的同时,注重发挥社区居民中党员、干部、教师、专家在“邻里节”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发挥共青团、妇联优势,吸引广大青少年和妇女参加。与第一届邻里节相比,第二届邻里节注重了对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员的交流和帮助。 如各社区开展了:“党群结对”、“一帮一”、“多助一”等形式的扶贫助困活动;以及与“空巢”老人结对谈心的关爱活动;服务外来建设者的文化活动;本地人、外地人“心连心”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完善街道、社区两级志愿者管理网络,深化“爱心银行”工程,并引导和关爱外来建设者,使外来人员通过“邻里节”活动融入社区、融入邻居,争做文明好居民。椐统计,邻里节期间,共吸引了辖区近4000多名当地群众和外来务工者的参与,有80%的居民都知晓,塔山有个属于居民自己的节日--“邻里节”。
各社区认真地组织发动,广大居民的踊跃参与,街道党委、办事处的精心策划,使第二届邻里节所有活动都开展地非常顺利、非常成功。今后,街道仍将每年举办一次“邻里节”,来为居民架起一座和谐桥,以此来切实促进邻里相识、相认、相知、相助,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带动全社会道德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从而发挥塔山街道在“双争”工作中的作用。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我党把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新街口街道自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以来,始终遵循这一要求,按照区委 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意见,在区社教委的领导下,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升素质、健康生活”为宗旨,以深化社区教育、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构筑学习组织、充分发挥多种学习载体作用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开展了一些探索。
一、 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创建领导力度
要使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有效的开展起来,首先领导班子成员要确立学习观念。认识到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党的重要任务。也是街道工委的主要工作。要达到创建学习型社区这一目标,不仅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还必须吸纳社区内的人才资源来共同参与。为此,在街道社教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有关人员如司法、文体、宣传、卫生、科普干事组成领导小组的成员。领导小组还吸纳了社区内单位如东南大学的教授,市科技局的干部和省电视台的主编等来共同参与创学习型社区的工作。基本形成了区域型的社区教育模式,为创学习型社区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 整合社区资源,编织社区教育网络
创建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是基础,因此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编织社区教育网络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从而形成全员终身学习的氛围。
街道建立了社区学校。将人口、时政、计生、法制、健康、环保、家长、老年、家政、国防、科普等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利用驻地单位及中小学校的体育娱乐场所,扩大社区居民读书、休闲、锻炼、娱乐空间。利用社区内人才资源,请一些老教授、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老法制工作者、老医生、老教师成立了四支队伍。即政治辅导员队伍、科技辅导员队伍、文化教导员队伍、法制宣传员队伍,这些社教网络的形成,使社区居民感受到便捷的“学有所求”、“教有所帮”的学习环境。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阵地与师力资源。
三、完善学习组织,丰富教育载体,弘扬学习精神。
深化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把学习型组织作为社区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通过丰富教育学习载体,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精神、学习能力。重点做好“三个一百”;一是建设百幅高规格学习橱窗:在街道所有社区的成型小区专门建设100多幅学习橱窗,拓展居民学习阵地。二是完善百个学习型组织,在社区建设总数不少于100个学习型组织,规范实施管理制度,科学设计学习主题,加大学习创建投入力度,弘扬不断学习,奉献社会的精神,营造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百场学习活动。继续发挥社区论坛、社区学堂、社区义事园等教育阵地功能,在各社区设立学习点,联动开展系列教育学习活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同时发挥地区文化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资源开放力度,广泛协调,建好社区老年大学、科普大学、人口学校、青少年法制学校等终生教育链上的系列社区学习阵地,引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在居民中形成学中进取、学中取乐观主义者良好风尚。
新街口是老城区,社区居民各个方面、各类人群、各种层次都有。针对这种情况,街道社教委年初就对社区的居民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在社区学校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居民举办了各类培训班。如2006年上半年,人口分校对育龄妇女进行了优生优育的培训;法制分校对社区主任进行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校训,街道学校对社区党员进行了党的宗旨的教育;健康分校对老年人进行老年保健及老年疾病防治等教育培训等等。不仅如此,街道的少儿艺校为少年儿童举办了美术、书法、声乐、器乐、手工制作、话剧等培训班,培育了众多艺术新苗。
四、 建设社区邻里中心,放大互助平台,弘扬互助精神。
进一步深化社区志愿损赠与服务,宣传“邻里一家亲。社区总关情”。的互助理念。在社区互助工作不断深化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一家亲”邻里中心,积极营造社区邻里互助、友爱奉献的人文环境。办好街道社区邻里(互助)节,评选出一批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困难群体帮扶的“邻里热心人”,深化社区互助服务,提高便民服务效率,打造社区救助“5分钟服务圈”,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与参与互助的荣誉感。
五、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街道努力发挥“五老”队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抓好青少年校外共建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配合整治违法违规经营的黑网吧,开展“百成家庭文明上网”。深入开展地区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系列主题活动和雏鹰助学行动。
广泛宣传发动以家庭为细胞,从创建学习型家庭抓起,促学习型社区的形成。街道注重发挥八种学习载体的作用,即群众学习会、诗词歌赋社、新歌学唱团、老人健身队、书法笔会、社区舞蹈队、英语角、科普活动组等。
在2006年度街道社教委还表彰了三十一名地区优秀教师,在纪念长征七十周年,建党八十五周年的活动中,举行了“光辉的历程,永久的丰碑”大型文艺晚会。
以上是我街道2006年社区教育工作的初浅探索,还很不成熟,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在学习内容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继续创建学习型社区,努力提高居民素质,从而推进整个社区的文明和进步。
新街口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