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思想分析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

2024-12-22 01:14: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让学生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是小学生,而是初中生了,相应地增加了很多社会责任。
  教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认清自己的优点和局限,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热爱生命、做到自尊自信。
〖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有了更复杂的角色和更大的责任,而刚刚开始初中生活的学生们可能还不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负责任。他们还会根据某些信息片面地认识自己,而产生种种自卑或自满的心理。青少年正处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尝试不同的角色,并希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角色。本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为学生提供了几个既系统,又切合实际的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本课共分为两站。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本站主要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因其社会地位不同,会有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很多种角色,而这些角色都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两层含义:
  (1)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2)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
  这两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步入初中后,学生就进入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这必然会导致个体的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又会使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二站:认识自己。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对如何认识自己还很迷茫。学生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生活中却常有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也有些同学常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所以,正确认识自我也是一种本领、一种技能,需要学习和讨论。本站就是告诉学生,如何从实践中、从别人的态度里、通过多重比较和自省正确认识自己。图示:
         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
  角色与责任  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   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在 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2.内容分析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本站讲的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角色和责任的变化。一些新生入学后,心理不太适应这一角色转变,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对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的新角色,接纳自我。
  在本站开始的“想一想”中,学生拿出自己以前的照片,对比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明白自己已经步入初中了,跟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的“知识链接”这一栏目中,呈现了“社会角色”这个词的概念,在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概念后,就告诉学生,步入了初中后,我们进入了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有了新的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的特征是要求学生学会自立、助人、守则。
  学生了解了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后,就会明白,针对这些新角色,有了新的责任。学生要对学习负责、对生活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还必须承担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 任。蓝极速网吧的事件就证明了,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材第36页的“活动平台”中的“新角色定位”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角色。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明确自己的各种角色,以及自己要为这些角色所负的责任。
  通过对社会角色和责任的进一步讨论,引出下一站的内容:学生要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第二站:认识自己
  本站讲的是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途径。
  本站开始的“想一想”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自己的。“各抒己见”让学生在 课堂上讨论正确认识自己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课文中描述了认识自我的四种途径:
  (1)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自己绝不能完全依靠想像和感觉。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自己适合或擅长的是什么,不擅长的是什么,等等。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能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要全面地看待自己。
  (2)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
  由于别人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你,所以,往往比自己带着某种情绪看自己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我们可以参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就是很好的例子。
  (3)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似懂非懂,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常常找不对位置,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孔雀和朱娜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里,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与别人做比较。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加强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正确与他人比较,才能获得自信、发展自身。
  (4)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关键 在于自己的观察和内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内省,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对自己进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也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克服心理失衡。
教材第40页的活动平台中的“小记者在线”这一活动,通过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身边的人进行采访, 归纳自己的优缺点和潜力,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本课最后的扩展阅读所选的文章讲的是认识自己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很多名人的事例来告诉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掌握认识自己的技能,正确审视自己,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卑或骄傲。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从人的身心发育规律看,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加以矫正,再加上一些地方放松警惕,就会后患无穷。许多同学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能力下降,心理不健全,以至引发诸如轻生、出走、暴力袭击他人之类的行为发生。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何等重要。同样,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也很重要。
  现实中没有人是全才全能,清醒、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实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好保障。以付出同样的努力而论:扬长避短的人,事半而功倍;扬短避长的人,事倍而功半。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做无效劳动,付出无谓的牺牲,但实际上经常走弯路的人并不少。除了可能对形势判断有误以外,更多的因素也许是:不了解自己。但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帮助学生抛弃自负。自负的学生大多是比较聪明,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者是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因此,在同学面前自以为是,常常喜欢炫耀自己,好哗众取宠,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招致同学反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信是绝不可缺少的,但这得有个度。自信恰到好处,同学们便会因为这个学生自信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而喜欢并靠近他。但自信一旦过了 头,变成自负,别人就会对这个学生有种排斥心理。自然,这个学生便不受欢迎,不能与同学相处得愉快。因此,要帮助那些自负的同学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缺点,赶快改正。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出自卑。自卑的同学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不太好,或者是在学习等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便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认为自己无用,也无能,把一次小小的失败归结到自己的智力低下,父母遗传基因不好,家庭生活水平不高等原因上。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积极主动,平日 沉默寡言,缺乏开拓进取精神,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会越来越消极。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悲观。这样的学生这一方面不如别人,另一方面也许就比别人强;此时无用,并不代表他将永无 用处。关键是要让这样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重新树立信心,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三,要让学生远离虚荣心和嫉妒。有虚荣、嫉妒心的学生大多是在一定的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某些地方有些天分,或者有一定的优越性,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因此产生畸形心理,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嫉妒,有的甚至对别人进行诽谤,恶性攻击,这种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我们就必须要提醒学生,面对强有力的对手,不要用卑鄙的手段,不正当的方式与其竞争。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公平,公正的方法打败对手,这才是正确的胜利。虚荣,嫉妒心人人都会有,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这种心理压力化作不断完善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让它支配学生做错事。
  第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掌心中,或者长期在父母,老师的包办、专制中成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事依赖父母、老师,而从来不自己用大脑去思考问题,从来不主动、积极 地去做某 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毕竟,学生要长大,都要独立。人生道路漫长,还要学生们自己去走。我们应向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学习,从现在开始,就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让他们尽量不要再依赖别人,做到力所能及的独立。
2.教学过程
  第一站:角色与责任
  (1)不同时期的变化。
  课前让学生准备婴儿、学前、小学和初中时期共四张照片。上课后,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想一想”里的问题:
  ①瞧瞧照片中不同时期的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②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一下,教师再做出总结:
  “就像刚才同学们讨论中所说的那样,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再到现在意气风发地步入初中,我们的身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怎样更好地理解这个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