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了下资料,有些写是孙先生在1919年初次拿自己的制服去服装店修改,从而慢慢演变成后来的中山装。也就是1920年还未普遍;也有版本说是直至1923年,他请了名裁缝专门去设计中山装的。
2、《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中,’在20世纪初期,广东的青年男女年龄达到“至20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完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开、合法。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不过,这种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1926年,广州市政委员孙科签发《广州市政厅布告(第八号)》提出:“禁止市民婚丧沿用帝制时代旗、锣、伞、扇、高脚等物。”1929年,更修正婚姻仪式,废除所有俗例,结婚喜酌改为茶会。此时,广东的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城市婚礼多在礼堂进行,出现了主婚人、证婚人,给新婚夫妇办法结婚证书。’。从这里看出,1926年后广州才正式进入文明结婚礼节阶段。
3、广州第一家专营西餐的餐馆为太平餐馆在北京路342号。20世纪初创办于北京路太平沙南关大巷。后来,蒋介石、周恩来、林森、李济琛、陈洛棠等许多名人都曾在此就餐。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亦曾在太平餐馆设宴。说明当时已有国人在西餐厅就餐。
4、在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92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以及与外国共产党及工人组织之间,互称“同志”也多了起来。
综合以上,应该选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