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利率对国民经济有什么作用”

2024-12-21 06:18:1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社会资本供给;调节投资;调节社会总供求。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另一方面,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关于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利率管制;授信限量;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关于利率发挥作用须具备的条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

我国利率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

实现利率的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与环境,在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下,要想一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实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才能稳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回答2:

利率是经济的内生变量,也是金融政策的外生变量。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当经济繁荣时,由于信贷需求量增加,利率就会提高;相反,经济不景气,对信贷需求量则会减少,利率自然就会下降。由于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经济的发展走势,于是各国政府及金融管理当局常常利用利率手段来改变经济的发展态势,使利率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1)调节货币供求
在市场上资金供求缺口比较大时(资金供给<资金需求),为促使二者平衡,就采取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在增加资金供给的同时抑制资金需求。其传递机制是:当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时,中央银行就要调高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保持其既得利润,它就必然要同时调高存贷款利率;其中,贷款利率的调高会使借款人减少,借款规模压缩;存款利率的调高会使存款人增加存款且使存款来源增加。这样,在资金供给增加的同时,资金需求又在减少,从而使资金供求趋于均衡。当资金需求小于资金供给时,还可以推出另一个方向相反的传递机制。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运用利率杠杆进行有效地抑制。
总之,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存款规模,进而会减缓或增加社会购买力对商品市场的压力;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规模,决定货币供应量,对币值稳定有重要影响。
(2)优化资源配置
利率调高,一方面使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受利益诱导将其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因利率调高而需多付利息,成本也相应增加,而成本对于利润总是一个抵消因素,由此而产生的利益约束将迫使那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借款人减少借款,使有限的资金流向效益高的行业、企业和产品,从而促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产生优化配置效应。因此,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会自发地引导资金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完善国民经济结构
首先,国家利用利率积聚资金的功能,使分散在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再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得以集中起来,转化为信贷资金,通过信贷资金的分配,满足生产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国家再对急需发展的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适当降低利率,支持其大力发展;对需要限制的某些加工行业,则适当提高利率,从资金上限制其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健康、协调的发展。
(4)调节国际收支
当国际收支逆差比较严重时,可以将本国的利率调到高于其他国家的程度,这样一方面可以阻止本国资金流向利率较高的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外资流入本国。但是,当国际收支逆差发生在国内经济衰退时期,则不宜采取调节利率水平的做法,而只能通过调整利率结构来平衡国际收支。反之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