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古属福州府罗源县)福建省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南邻连江县,西南接福州市、闽侯县,西北接古田县,北与宁德市接壤,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
全境面积1187.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062.2平方公里,海域、滩涂面积124.98平方公里。境内三面环山,地形为东西长条状,鹫峰山脉东南支脉从西北方向延伸入境,形成众多山岭。地势自西而东,三高两低,形如“W”。
扩展资料
近代行政区划
1950年3月,废除保甲制度,6月,增设第五区;9月增设第6区,至此,全县划为6个区、64个乡和4个街道。
1952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增设第七、八两个区,全县分为8个区、66个乡、4个街。同时,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1954年,又增划22个乡。
1955年7月,第五区的飞竹乡划为飞竹、梧桐两乡;8月,撤销第七区,所辖各乡并入第六区;9月,第一、二、三、四、五、六、八区分别改名为起步、中房、碧里、霍口、洋柄、城关、洋头区。
1956年1-3月,先后撤销松山、起步、洋头3区;设城关镇为县辖镇,辖原城关区的4个街;原城关区各乡与原起步区和松山区合并组成岐余区;原洋头区各乡分别归并于中房、洋柄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1个县辖镇、56个乡镇,共辖自然村698个。
1958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城关、鉴江2个镇和起步、洪洋、叠石、中房、深坑、松山、泥田、大获、碧里、牛坑、白塔、凤坂、西兰、岭头、飞竹、丰余、斌溪、霍口、香岭、西峰、东宅等21个乡。
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98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恢复区一级建制,全县划为6个区,下辖1个城关镇、37个人民公社。同年10月,城关镇升为县辖镇。
1965年7月裁区并社,全县划分为城郊、松山、起步、洪洋、中房、西兰、飞竹、霍口、碧里、鉴江等10个人民公社,原城关镇建制不变。
1966年6月,城关镇改为城镇公社;城郊公社除划归松山、城镇公社的8个大队外,余下15个大队另组为白塔公社(同年11月更为“红塔”)。至此,全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185个大队、4个街。
1979年4月,城镇人民公社改名城关镇。1981年7月定名凤山镇,红塔人民公社复名为白塔人民公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更名的大队亦同时恢复原名。
1984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各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6年2月,中房乡下大洋村因建下大洋水库需要,拆迁移民在凤山镇建立陈厝村。
1988年11月,起步乡改为镇,起步、桂林、港头、沈厝4个村委会改称居委会。
1992年10月,松山、中房两乡同时改为镇。其中原松山乡的渡头、吕洞、岐后、岐头、树柄、南岐和原中房乡的林家、中房、乾溪、大洋等村委改为居委会。
1994年3月,飞竹乡改为飞竹镇,飞竹、洋柄村委会同时改为居委会。
1998年6月10日,起步镇潮格村拆出水口洋、坑脉里、坪石等3个自然村设立水口洋村。
2000年12月10日,凤山镇岐余村分设余家塘、岐阳、竹兜3个居委会。
2003年4月30日,凤山镇东门居委会划东环路以东地区设东区居委会。
2004年12月17日,凤山镇东区居委会再划岐阳、金凤和闽星小区增设闽凤社区居委会。
2015年,罗源县辖凤山、松山、鉴江、起步、中房、飞竹6个镇及碧里、洪洋、白塔、西兰、霍口5个乡,其中霍口为民族乡。全县辖7个社区居委会、189个村委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源县
参考资料来源:罗源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罗源县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县。
地图详情:
罗源县,又名凤川,简称罗,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福州市东北部,介于北纬26°23′-26°39′,东经119°07′-119°54′之间,东濒东海,西与闽侯县交界,南与连江县相邻,北与宁德市接壤。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平均降水量1645毫米。
参考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90654.htm。
福建罗源县!!不属于那个市区!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