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就是么四婆婆悉心收留照顾的疯子。
错误指: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疯子杀人而不能伏法,杀杀人的疯子的马哲却不得不在法律的漏洞中疯掉。这不知是对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律的嘲笑,还是人生存本身的难堪无奈?:
故事简介
《河边的错误》虚拟了一个侦探故事:在神秘美丽的河边,如小说中的许亮所说“本来我发誓再也不去河边,可我今天下午又去了”[ 本文小说节选皆选自:余华《河边的错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地充满了无形的诱惑,么四婆婆惨死。负责此案的警官马哲经过重重波折,发现杀人犯就是么四婆婆悉心收留照顾的疯子。因为在法律上无法将疯子绳之以法,疯子逍遥法外且又犯下连环惨案,忍无可忍的马哲开枪打死疯子,为逃避法律的制裁,迫于妻子和局长的哀求下竟承认自己是疯子,进了精神病院。社会虽然不认可疯子的行为,却网开一面让他逍遥自在,任由思维正常的人在疯子制造的死亡阴影下备受煎熬,甚至做出极端的过当暴力行为,以暴制暴。我们总是用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人群。而在不同的标准的缝隙中,藏匿着大量的罪恶。正因为无法理解和超越这种生存状态与社会规则的荒诞,马哲无奈地向着疯子举起了枪。
小说结尾处,却意外地设置了这样一个结局:马哲打死了疯子,成为了刑法意义上的故意杀人犯,理应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然而,堂堂刑警队长,这时却要逃往那个被他打死的疯子才享有的“特权”之中寻求庇护,此事虽荒唐却顺理成章,余华又以出乎意料的落幕,再次将人性和人生生存状态的“荒诞”进行到底:警局局长要求马哲扮作疯子,因为法律上规定精神病患者可以免除刑事责任,没想到马哲根本就不愿当疯子,将精神病医生的问题回答得条理清晰,令他的领导和妻子大惊失色。在领导和妻子的苦苦坚持、医生一次次前来向马哲重复提问下,终于让马哲在烦躁中达到了“理想”状态,他回答问题的语句开始含混不清,并似乎已达到了医学上的“精神病”标准,他变成了“疯子”
是疯子杀的。许亮多次恰好去河边,而他最后担心被误会而自杀是一个错误。马哲杀了疯子,却要凭疯子的身份活命也是一个错误。老太太照顾疯子,并从他身上看到丈夫的影子也是一个错误……还有很多错误。
余华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余华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八十年中、后期的作品,一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作。
第一个阶段创作的主要特征是冷酷和残忍的叙事风格,具体来说,即偏嗜于暴力与死亡的主题与冷酷而流畅的叙述风格。此时期余华的作品展示了极端化的生存景象:人与人之间相互冷漠、敌视,灾难似乎随时可以从天而降,揭示了人性中的残酷与暴力倾向,呈现历史与文明中的血腥本质。作品〈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等都流露了这种主题。
69。余华文本偏嗜暴力与死亡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余华成长的社会性背景的影响。其次是由于他的个体成长环境与经验的特殊性。第三对死亡与暴力的迷恋是后先锋的群体性取向。
70。余华创作的转型:
九十年代以来,余华文本的叙述发生了转变,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情感倾向与情感特征上,悲悯与温情代替了以往冷酷的无端的暴力与死亡。其次,人物塑造也发生了变化,即人物从仿梦境界中拔出双脚,不再神秘与怪异,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状态。再者,语言风格、叙述情调也有了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他们重返民间与传统,又开始象惯常一样地讲故事、安排情节。语言朴素、简约,呈现为日常化、口语化特点。